从历史看“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

2017-05-17 08:40孙兴杰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欧亚大陆世界秩序倡议

孙兴杰

“一带一路”倡议深植世界历史的脉动之中,顺应了世界历史多样化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历史正在回归。去年以来,这一判断越来越被更多接受。

从英国脱欧到特朗普当选,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秩序正在衰退,至少缺少了前进的动力。原因很简单,美国或者西方国家不愿意再为全球化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成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化从此逆转,不如说它正在回归到近代以来的状态,也就是“欧洲霸权之前”多元权力中心的世界秩序。

在世界历史上,欧亚大陆和印度洋是塑造世界历史进程的两条关键性交流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深植于世界历史的脉动之中,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形态。近代以来,西方的扩张带来了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向。“一带一路”则顺应了世界历史多样化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从多样到单一的世界历史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多起来。作为一个概念的“丝绸之路”是相当晚才出现,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先提出的,他将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之间,中国与中亚、印度之间以丝绸为交易媒介的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产生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原因在于它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此后,历史学家将欧亚大陆之间形成的贸易网络认为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史观,超越了近代以来形成的“欧洲中心论”。

“丝绸之路”从一种历史变成了历史观,进而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一种倡议和政策。要实现这种转变,塑造新的世界格局,就需要深究“丝绸之路”的历史及其逻辑。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书中认为,“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通道是整个世界的中枢神经系统,将各族人民各地区联系在一起,但它隐藏在皮肤之下,肉眼不可见。转换一下视角,就能知道,欧亚大陆才是世界历史的中心地区所在,而所谓的“近东”、“中东”、“远东”是欧洲人按照与欧洲的距离划分的,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名称背后的“东方主义”,也就是说无论近东还是远东都是西方或者欧洲的“他者”,尤其是到了19世纪,那个“他者”在文明世界之外。

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历史的“故事”几乎都是欧洲人讲述,是按照欧洲历史发展裁剪出的历史。各个地区的多样的历史被卷入到欧洲的殖民扩张历史之中。从19世纪中期之后,欧亚大陆除了殖民帝国之外就是被殖民或者半殖民的地区和国家。殖民帝国的潮水淹没了历史的多样性。不能不承认,近代欧洲从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崛起而有了控制全球的能力,尤其是海上权力的崛起,大大改变了地缘政治的逻辑。当民族主义和主权国家体系开始广泛流布之后,“单一”的世界历史难以持续下去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的新兴国家获得了独立,世界历史似乎经历了一个轮回。当然,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第三世界”还没有获得独立和自主的空间。

冷战结束之后,福山认为这是个“历史终结”的时刻,从欧美的视角来看,这样的观点也没有问题,欧洲主导的历史观正在终结。欧亚大陆几千年来就是几十个大帝国的历史,就像汤因比所说的,帝国与宗教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宗教的纽带超越了时空,文明的中心也是几经变动。其实在相当长时间里,地中海东岸和黄河长江流域构成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知识和财富中心,而丝绸之路就是将东西两端连接起来,形成了由不同文化、宗教、习俗、国家、部落等构成的网络。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历史,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讲到的那个“世界”其实是复数的,因为“世界秩序”并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未来的世界秩序需要不同“世界秩序”相互包容,协同进化。

世界正在恢复到它本来的样子,但是却不可能是它原来的样子,一个经过权力和财富重新漂洗过的世界。

“一带一路”与多元权力中心的回归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在欧亚大陆修建基础设施,寻求合作项目,而是一种开放与发展的理念。当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开始退潮的时候,欧亚大陆有没有一种自发的全球化的动力呢?与其说中国用“一带一路”去改变欧亚大陆,不如说是对当下世界发展趋势的描述和揭示。

21世纪第一个10年之间世界历史的结构在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2001年以来,美国在中东进行了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依然没有结束,中东地缘政治结构正在重组。从奥巴马到特朗普,都在收拾小布什留下的烂摊子,从中东地区撤出是美国重要的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处于低迷之中,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美国所拥有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地位相对衰落,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既是一种孤立主义的回归,也是美国的战略性收缩。这是后冷战时代的结束,更是近代以来西方“覆盖”于世界的秩序终结。

世界正在复归于多元权力中心,但又不是回到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而是一种新型的全球化,基于各个权力中心自身的历史传统、文明特色以及发展诉求之上的合作。在古代世界,欧亚大陆的贸易网络都是多程贸易,也就是通过大量的中间商形成了一个网络,而这种网络背后是人类合作的无形力量。“一带一路”理念之前的全球化就是以欧亚大陆千百年来的市场网络为基础,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和更均衡的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不能解决一切,快速的增长可能会带来不稳定,但如果没有经济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一带一路”倡议也是在寻求一种更加接地气的发展思路和途径。

不可否认的是,当欧亚大陆向多元权力中心回归的时候,曾经的历史遗产可能成为必须面对的障碍。欧亚大陆曾经是帝国的世界,也是信仰的世界,不同的宗教和教派都有自己的空间,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边界,即便在今天,交通和通讯已經高度发达了,心理的空间依然有稳固的边界。

“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重建一个具有等级性特征的全球秩序,而是寻求最大的公约数,寻找合作的机会和可能。如同古代丝绸之路一样,即便在蒙古帝国时期,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交流动力依然源于市场。在今天,“一带一路”更是如此,市场是底色,不仅仅要建立商贸的通道,更要实现共同的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是中国提出来的,但它是世界意义的,只有它的世界性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欧亚大陆世界秩序倡议
倡议书的写法
如何在几分钟之内往返欧亚大陆
Happy Afternoon Tea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使命
中国猛犸象故乡遗址古地磁测年结果在欧亚大陆猛犸象演化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与全球治理的未来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及其对欧亚大陆的重要性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
在“相互依存式主导权”和世界秩序重塑下解读中国梦
金砖国家对西方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