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隆平
只要符合打赢现代战争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思路都值得投资,但不能好高骛远。
随着国防工业的快速进步和改革前景,不仅涉足该领域的单体民营企业迅速增加,专业投资方参与军工发展的趋势也愈加明显。
相比一般企业,PE往往代表了更雄厚的资金以及对整个行业更全面、长远的看法。当下军民融合得到决策层大力推动,国防工业改革处于新的历史性节点,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到底该有怎样的表现和空间?
就当下“民参军”的若干关键问题,《财经国家周刊》采访了多位民营军工投资机构负责人。他们是:深圳市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北京总部副总经理黄琨,北京国鼎科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总裁周建,丰年永泰(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王卓,上海兴蒙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磊。
他们所在机构投资的民营军工企业累计已超过60家。
总体来看,投资者对进入军工领域谨慎乐观。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只有“最优秀”、“最具实力”的企业适合在目前的条件和环境下介入——其原因既包括此前体制制约、军工自身的高门槛,也包括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积累和实力。
不过,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未来势必会有更多投资机构“跑步进场”。
“民参军”须有核心竞争力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哪些军工领域适合民营企业进入?
黄琨:在通讯、信息化等领域拥有超过现行军工企业技术实力的企业。
周建: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民营企业如果技术能力绝对领先,与传统军工企业的技术有代差优势,较为适合进入军工。
王卓:高新技术、轻资产型领域适合民营企业进入。
王磊:从两个维度来说,首先,军民通用性强的领域适合民营企业进入。因为纯军品普遍存在市场窄、定制化多、批量有限的情况,对企业的持续研发能力要求很高。所以除非利润特别高,否则很难有足够的收益支撑企业长久发展和持续研发投入。军品采购定型列装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周期长的过程,意味着中间环节和不可控风险较多,也意味着可替代的概率大。
其次,技术空白的新领域也适合民营企业进入。只要符合打赢现代战争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思路都值得投资,但不能好高骛远。
《财经国家周刊》:短期内民营企业进入哪些军工领域的门槛可能还比较高?
黄琨:相当多民营企业不具备进入军工領域一、二级配套的资格及能力,对大的总体项目缺乏承载渠道、资格和能力。
周建:按领域来设定门槛较为笼统。目前民营军工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是产品“参军”的范围有限,局限在军民通用装备和三四级的配套产品上,核心部件和分系统产品大多数被国有军工企业垄断;领域较窄,集中在国防科技工业社会投资领域放开类指导目录产品上;层次不高,技术与产品主要应用于武器装备配套层次,较少应用于武器装备总体、关键分系统。个别优秀的民营企业进入分系统或系统总体领域后,也不容易被接受。
王卓:进入军工领域的门槛都比较高,第一是资质,第二是技术和产品验证,第三是企业能力建设。
王磊:对于从事武器装备的总体研发,不能说高不可攀,但困难重重似不为过。武器装备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精密、最复杂的机器或者说系统,基本上是人类各学科、门类最优技术和智慧的结晶,竞争、体制等方面的门槛先不说,仅整合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的能力就是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暂时不具备的。
《财经国家周刊》:如果10分为满分,目前民营企业满足军工需求的能力可以打几分?
黄琨:目前民企满足需求的能力只能是4分以下,因为“民参军”的民营企业总量不多,且长期难以接触最核心需求,缺乏参与机会,没有相关技术积累。
王卓:7分。因为民营企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仍在产品性能、质量、企业规范管理等方面还有很大不足。
王磊:目前来看,仅能打1~2分,因为民营企业无法在军备产品总体产品上获得订单。不能拿下皇冠上的明珠,民营企业满足军工需求的能力就不可能打高分。
开放之路任重道远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评估军工向民营企业开放的前景?
黄琨:军民融合相关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格局早已形成且相对稳定,民企目前优势不明显。
周建:还需要一段时间。在中国军工发展的几十年长河中,国有军工企业垄断军工行业的格局从开始延续至今,军队装备采购部门和军工集团长期固有的合作关系、各军工集团内部长期固有的配套协作关系,形成了较为牢固的格局和观念;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管理体制仍然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民营企业长期受限;国家长期对军工企事业单位的大量投入,使其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形成目前研制生产重点武器装备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基本是具体领域独此一家,军方缺少可供选择的多家竞争主体,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竞争市场远未形成。因此,向民营企业开放军工的核心配套或者分系统级,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王磊:从军民融合走得比较远的国家——美国、日本的发展史看,理论上是越开放越有利于军民融合的发展。因为军民融合的核心目的是节能增效,利用有限的军费买到更多更好的装备。而且军工对国家产业升级、技术领先的拉动效应显著,但估计还需要20年左右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财经国家周刊》:当前“民参军”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黄琨:核心是降低民企参与的门槛和给予更多参与机会。
周建:民企参军遇到如下难题:信息发布效果有待加强,了解需求难;市场准入仍复杂,获取资质难;军工内部成体系,破解关系难;推动竞争力度不够,竞争采购难;程序机制较僵化,成果转化难;资源整合缺机制,协同创新难,等等。民营企业高新技术的引入还面临隐形壁垒,形成了民企参军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困境,致使部分优势民营企业“有心报国”却“无力参军”。
王卓:需找准突破点,熟悉相关的管理规定和业务流程。
王磊:技术是否确实领先的问题,市场准入的问题,以及短期、长期的现金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