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高衡
【摘 要】当今社会,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个人的力量越来越小,而团队的力量越来越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也拉远人与人之间距离。作为中学生,同学之间的团体学习也是一种合作意识培养方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团队和竞争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意识;团体学习;培养措施
一、中学生的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阶段,是学生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在此期间,随着生理发育逐渐趋向成熟,孩子在心理上也觉得自己是个大人,同时也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见,并会坚持,为独立处理事情奠基。应该说,中学生已经是“准成人”了。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于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却又不被社会承认;认为自己可以独立的学生往往合作意识薄弱,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盲目的相信自己的判断,不听从教师和家长的教导,这也就是青春期的叛逆心理。针对中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积极开展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培养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授之以鱼”,而应“授之以渔”。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少做示范,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上场机会,真正发挥学生的个体性,自主性。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沟通,在完美的合作中,让全体学生敢思考、敢说、敢动手去做。学会尊重他人,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对社会进行比较和分析。教师也应参与学生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
(二)实践性原则
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只有通过自己的活动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体育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频繁接触与合作。
三、合作意识的培养措施
(一)制定出具有长期性的合理计划
因为合作意识属于无意识的范畴,也不是一天两天的训练就能成功。教师应作出长期具体的计划方案,定期和持续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训练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经常改变。
(二)组成练习小组,强化合作意识
小組教学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小组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就是在教师主导组织下,学生在学习上建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合作关系,根据突出学生主体,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协调组织能力、创造性。使学习有层次、有选择,促进学习方法的优化,构建一个以合作为主题的课堂信息交流的网络,将能实现教学的高效率。
(三)树立正确对待、尊重同伴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接力赛中,同伴的失误,个别学生的速度差,影响了整个比赛成绩。一些学生因为强烈的个性常引起彼此不服的纠纷,甚至是“武力解决”。导致一部分学生因怯场而退出比赛。这样,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游戏,同时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团体比赛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引导学生,教导他们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和成功观。同时,还要与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使学生“抑郁”变为“兴奋”。
(四)精心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教材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大多选择和使用球类、拔河、接力等需要团体合作的游戏。
每个班级都准备了两场游戏,选择内容尽可能娱乐,好玩。如投掷式学习,使用师生共做的沙包,做更多练习或比赛,用实心球和矿泉水瓶进行保龄球游戏。冲刺,接力赛,长跑,跳绳合作跑(二三英尺),沙袋重量继电器两运动耐力跑,通过练习形式的多元化,大大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活跃程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性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自主性教学,让学生先玩一段时间,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生在小组讨论、分析中,激发合作意识,共同解决问题。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创造更多的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结 语
实践表明,学生积极参与团体合作,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合作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审美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团体学习是一种能帮助学生提高社交能力的快乐教学方法。合作是学生能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的有效途径。合作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重视合作意识的培养将是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周学荣.我国两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情况的比较研究.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汇编2004,121-122.
[2]黄晓冬.浅析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