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2017-05-16 21:36江国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体育学科培养核心素养

江国洲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展开了探讨,对核心素养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了界定,阐述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表现,并给出了一系列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策略,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体育学科 核心素养 培养

核心素养作为近期被广泛关注的概念,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高度的探讨。而在体育学科这一领域,很明显,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体育学科中,有效的培养核心素养,成为了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就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从素质到素养的关注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义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从素质到素养关注度的逐渐转移,其主要根源在于素养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素养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

2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离开了学科教育,核心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什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呢?经研究初步将其定义为: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不同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有无区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各学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其基本框架,即一级指标的三个维度和二级指标的6个维度是相对固定的,只是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各指标的侧重点不同。

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策略

3.1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的培养

(1)依据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娱乐性的体育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如各种体育游戏都能发挥此作用。挑战类的体育项目如田径的耐久跑,能否积极参与和在遇到极点的时候依然坚持,对于学生自己克服困难来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挑战精神的学生往往无需任何引导就能坚持不懈,而意志力薄弱、不能吃苦耐劳、缺乏自我挑战意识的学生往往会中途退场,甚至在体育课开始的时候直接提出见习等要求。对于这类项目的教学,教师就要采取措施,如采用交替追逐跑、篮球运球与耐久跑项目整合练习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学生养成良好意志品质的目的。对于合作类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只有在与同伴或团队密切配合的情况下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多创造这样的团队合作的练习环节,如多采取这些项目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况下达到培养和提高合作意识的目的。

(2)合理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水平,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实施教学工作,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形成良好的体育品格。对于高中生学科教学,情景教学法的采用将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这一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要合理把握方法使用度,既要做到巧妙,还要收放自如。例如,在進行背越式跳高杆前技术教学。在助跑起跳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各种形式的助跑不过杆练习,直线的、斜线的起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线路的约束(弧线),固定脚的起跳(外侧脚),这样过渡自然,衔接没有明显的断口,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3)要巧抓品格教育时机及时渗透。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强化课堂观察环节,以前往往很多人忽略了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出现单纯走流程式的体育教学,对课堂观察重视程度不够,忽略了一个个良好的品格教育时机,十分遗憾。例如,教学中发现责任心比较突出的学生、乐于助人的学生、勇敢拼搏不畏困难的学生、比赛失败相互鼓励不抱怨的学生等,教师都要巧妙地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3.2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形成策略

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习惯的形成应主要集中在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和坚持锻炼的运动习惯等方面。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并养成运动的习惯呢?

(1)要明确目标并精准选择教学方式。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要在充分了解目标的前提下选择教学内容和有效方法。例如,在进行正面原地双手抛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从培养探究的角度出发,设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把实心球投得最远?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进行必要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再将得到的答案通过实践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在体育课中通实践展示自己进行科学学习的成功。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是切实可行的,是非常有益处的。

(2)运动技能学习要把握“三会”,即达到“会说”、“会做”、“会用”的程度。实际上,就体育学科而言,学生通过该学科的学习要注重“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五个方面的培养。其中,“会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会做人”主要指向的是品德教育。而“会说”、“会做”、“会用”是对运动技能学习提出的明确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某项运动的时候,只有达到了这“三会”,才能称其为掌握了某项运动的技能,也就具备了该项运动的各种能力,如比赛能力、用于健身锻炼的能力等。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方式,甚至单元长度的控制也要因此而发生变化。例如,过去不注重学生“会说”的,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通过语言能够表达出该项运动的动作方法;不注重“会用”的,要有意设计学用结合的教学环节或情景,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在模拟实际环境中逐渐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3)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学生是否能够养成锻炼的习惯,何时能够达到,这不仅与体育教师、班主任,甚至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与施教方式有关,还与家庭有关。如果父母是喜爱运动者,能够经常带孩子运动,或尽管自己不喜爱运动,但能够支持并督促孩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产生积极影响。从学校的角度,强化体育课堂,除了注重过去提出的“精讲多练”,还要让学生“少等多动”,或“少站多练”,充分保证课堂上学生练习的时间和适宜强度,组织好各种课外体育锻炼,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从家庭的角度,密切配合学校的体育工作安排,尤其是重视学生体育家庭作业的完成质量等,真正做到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3.3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提升策略

健康知识与行为的提升应主要集中在让学生懂得科学健身的方法,以及有利于维护健康的行为上。过去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不仅是因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受重视程度也明显不够。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或强化健康知识教育,提升学生的健康行为已迫在眉睫。

(1)健康意识的建立至关重要。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且反复地以多种形式主动有目的地引导。例如,学生在跑步或做其他运动之前,教师要有意提示学生,每次跑步前要注意检查鞋带是否有松开的现象,以免运动过程中出现踩踏摔倒等。

(2)渗透健康知识是不容忽视的。通过体育课堂渗透健康知识需要引起重视,注重时机的把握,还要考虑内容的确定,更要注意方法的选择,即渗透什么、何时渗透、如何渗透等都需要在设计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在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实时把握手指挫伤及预防知识的渗透,学生懂得如何预防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挫伤手指的情况发生。当然,假如学校能够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如每两周开设一节,更有利于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系统而全面地掌握。

(3)引导健康行为是直接、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能够发现有个别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危险行为,例如,有学生在软垒课上,手持棒子追逐打闹,教师一旦发现这样的危险行为就要立刻制止,否则,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任课教师要注意课堂观察,发现因学生造成的安全隐患,要能够做出及时引导和具体防范。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或校外参与体育活动时规避危险行为。例如,告知学生在任何时候参与体育锻炼之前都要先做一下准备活动等,如果在校内课外活动时间,发现学生未能如此,教师要能够及时提醒。

4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作为如今一个被广泛关注的概念,在体育学科中需要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我们需要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清晰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并积极采用有效的策略,以真正提高學生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陆秀云.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J].体育师友,2016(05).

[2] 陈沈龙.以体育教师的角度来审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

猜你喜欢
体育学科培养核心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七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大陆赴台体育家群体及其历史贡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