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国和理念的特点和精神实质

2017-05-16 00:32董文文
现代交际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国特点

董文文

摘要:当代中國和理念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社会和谐的政治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和本质,更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既包含着修为自己,也包含着体察自然,还包含着规约社会。分析总结当代中国和理念的特点和精神实质,不仅能更好地指导当今中国的政治实践,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 和理念 特点 精神实质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98-02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和”的思想源远流长。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社会,“和”一直是中国人珍视并孜孜以求的,并被视为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在当今中国,无论是内政外交方针、经济文化政策,还是复兴发展战略等都深深打上了“和”的烙印,处处体现着“和”理念。它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自觉追求,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理念。

一、当代中国和理念的主要特点

(一)当代中国和理念的民族性与普世性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和”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过程。早在春秋时期,“和”就被中华民族的先贤们当作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广泛运用于个人生活和国家行为的各个方面。从万物生长到宇宙运行,从个人修身到家庭建设,无不以“和”为指导。另一方面,“和”是中华民族常见也是特有的一个词汇,在其他民族的日常用语中,很难找到可以完全与之相匹配的词语。从某种程度上说,“和”属于中国的“方言”,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总之,“和”思想与中华民族的产生、发展、成熟是同步的。

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在艰难地进行着社会的多重转型。到目前为止,其转型还远未完成。随着转型速度的加快,中国既遇到了一些特殊的国内问题,也和其他国家一样遇到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中国从自己的具体国情出发,汲取传统的民族智慧,将“和”作为“政治之法,人类之心”,渗透进内政外交各个方面,为自己也为世界找到了一条应对之道。和理念虽是“方言”但具有世界性意义,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一直深受冲突和斗争的困扰,迄今为止的世界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如果说和理念曾经是人们为避免战争而出现的一道火花,它理应随着人们智慧的大幅提升而变成一把熊熊燃烧不止的火炬。“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1]和理念以崇尚和平、追求和谐为道德诉求和价值取向,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稳定、天下太平的状态,采纳一种“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的求同存异的处事理念,不仅准确把握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代表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和理念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积极拥护和坚定支持。即便是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其新政府也在中国政府的影响下,开展“平衡与和谐”外交。在能预见的未来,“和”一定会成为“世界语”,当代中国和理念一定会成为“全球性”价值观。

(二)当代中国和理念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2]由此可知,当代中国和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经验智慧的理论升华。在人类发展史上,秩序的颠倒轮番进行着,最直接的表现是敌对与战争、暴力与血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像现在这样,全球问题是如此严重,各国人民是如此休戚与共。在这个人人皆是村民的“地球村”,在这个国国相互依存的“大家庭”,矛盾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暴力一定可以消失。冲突并不令人恐怖,令人恐怖的是人们对待冲突的态度。冲突不应该用战争来消灭,而应该用合作来化解。我们应该建立“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而和理念正为人们建立这种新秩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和理念作为这样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适应了人类实践方式的发展变化,是当代中国人政治智慧的体现。它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平”“和谐”“和睦”“和乐”等为理论角度和价值取向,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其次,和理念作为一种科学思想,产生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之中,经受住了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严格考验,并在中国获得的伟大成就上得以证明。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它也必将进一步指导着中国的政治实践。由于切中了时代的脉搏,顺应了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它已被世界很多国家借鉴采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之,当代中国和理念把中国传统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融为一体,体现了当代中国政治智慧的本质。它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又超越中华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固有的意蕴,是对中华文化生命智慧的继承和超越,也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它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富于时代精神,最具中国特色,最富有中华民族的魅力。

二、当代中国和理念的精神实质

精神实质是一种思想的主旨、核心和灵魂,也是一种思想的价值追求和指向,当代中国和理念的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务求和乐。每个生命都有对生存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现实生活中人们遭受烦恼、不安、困惑、痛苦等,即使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如此。在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的居住距离越来越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却越来越远。处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信息爆炸的社会反倒多了许多孤独、无聊与烦恼。表面上强大无比、无所不能,实际上却被多种不良情绪困扰。人与心难以相融,肉体与灵魂难以携手,造成孤独、隔阂、倾轧和充满计谋的生存状态。从人类自身的角度来看,人们之所以会这样,最深层的原因还是人们没有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导致随波逐流、患得患失;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看,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因为人们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与索取而永远不满足。这样下去,人永远无法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是奢谈。为此,人应该改善精神生活的结构方式,以获得心情的宁静安详、心绪的和平恬淡和心灵的和乐愉悦。

归根到底,社會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这一切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但是传统思想只重视人的物质满足而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与此不同的是,当代中国和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和乐”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人类才会为自己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为自己的发展搭建一个适宜的平台,才能为自己筑建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园,才能为自己找到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

二是善待自然,务求和谐。自然是人类之母,是根本,共处于地球生物圈内的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的生存、繁衍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自然,必须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同时又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大自然服务于人类,造福于全人类。然而,人类依仗着日益发达的科技手段,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取得某种优势地位后,开始扮演起统治者的角色,在全球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结果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有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危机,还有一些地方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就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脆弱的自然生态、有限的资源与人类无限性的消费欲望,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和发展危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主动去调整自身的行为,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是因为这样,当代中国和理念认为,人从自然脱胎而来,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自然是人类之母,自然万物都是人类的兄弟姐妹。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经处于主动地位,但人的生存、繁衍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生活所需都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因此,我们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关注生态的恢复、保护和提升,注重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演进、协调发展。

三是关注世界,务求和平。“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日趋频繁,“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5]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6]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尤其是中国。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一个泱泱大国错失发展时机,遭受了一百余年受列强压迫、欺凌的耻辱。新中国成立后,在复杂而激烈的国内国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斗争哲学”为指针,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却没有及时转变思维,以至于误判国际形势再次错失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全球化快速发展之时,中国抓住发展的机会实行改革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可以说是全球化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中国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融入世界,在全球化的挑战中壮大自己。但世界并不太平,一个动荡的世界将严重影响全人类的福祉。但和理念一直在关注世界的和平发展,也坚信世界一定可以持久和平:首先,全人类发展的基础是世界和平,人类也有智慧有能力维护世界和平;其二,全球危机的日益严重逼迫人类不分民族、种族、国家而团结一致共同应对以求共生共进共荣。 “和平”与“自由”“繁荣”相比,和平是自由之基,是繁荣之本。“和平”是和理念最基本的价值诉求,是和理念最重要的本质属性。

总之,和理念是富于时代精神、最具中国特色和民族魅力的理念。它不仅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还关注世界的和平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63 .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辉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3-28:1.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3.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305.

[5] 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1-30:1.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8.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中国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