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清亮
河北省辛集市教学科研所
【摘要】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寻找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使二者有机结合,为教学注入活力。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保持情感交流,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把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融入素质教育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情感交流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形态,并进一步改变了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信息技术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机遇,包括为我们教学工作提供重要指导。结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我感到学生思维敏捷,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强。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靠口头讲授知识,显得单调,学生听起来也比较枯燥,时间长了,教学效果降低。要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1]。在课堂教学中,要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必须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点进行加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较好地适应目前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在备课过程中,让历史素材与信息技术亲密接触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信息资源,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扩大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加强课堂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联系、交叉与渗透,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当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时候,课前布置学生在网络查找文化知识,包括今昔变化、风土人情、自然或人文景观、诗词、故事等。通过拓展,学生自然而然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联系在一起,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学习抗日战争的时候,课前布置学生在网络上参观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观看历史题材电影、电视。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变成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前学习的效果。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为学生虚拟了现实情景,以资源为依托,通过查找、交流、合作,使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发挥其创造性,做到学懂会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更大,学习空间更广,学习内容更多,使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要想上好一节高效历史课,课前准备必不可少。从知识到素材,乃至课上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都要提前做好准备。例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是目前最大的历史学科备课网站,资源丰富且免费;“中学学科网”历史频道,全国各地的中高考试题非常全面。充分借助这些网站资源,可以提高教师备课效率。教材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但教材对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不够。教师开展网上备课,可以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教师在网上进行集体讨论,互相切磋,交流教案。备课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个层次逐渐递进的小任务,贯穿整个课堂,用这些小任务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化繁为简,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在历史课堂上,以信息技术助力教学
以前,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来为学生传授知识,语言成为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手段,难免枯燥单调。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使课堂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历史教学中,对基本知识和一些课堂上较难的语言表达的概念、地图等,教师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拓展学生视野,而且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虚拟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例如:当学习世界美术成就时,教师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名画展示给学生欣赏并加以解说。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受到刺激,大大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这样,就活跃了学生思维,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要寻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以其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与视频等为主体的媒体技术,为枯燥的知识注入活力。教师可以自己建立教学网站,汇集各种课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效益。新时期教研必须从形式化、表层化零散状的教研形态中转变出来,向主题化、系列化、课题化、项目化教研转型[2]。教师通过教研平台记录下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等。
三、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保持情感交流
有的教师整节课面对计算机,大加讲解,把课堂教学变成学术报告会。多媒体课件蕴含的信息量大,尤其是教学内容较多时,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学生只注重人机对话,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和信息反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课件声音、图像信息过大,造成无效信息泛滥,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在影响个體成功的众多因素中,情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来吸引学生,但容易淡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人格力量的熏陶,使课堂上只有知识流动、机械反馈。例如:当学习抗美援朝战争时,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惨烈的战争场面时,一边培养学生牢记革命前辈的英勇斗争,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调动学生努力建设伟大祖国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要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活动、讨论,让学生从机械的人机对话中走出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相互之间的尊重、交流与合作[3]。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许多优势,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互联网+”时代要求我们创造出一个声情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要给孩子们一个高效、快乐的学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德进.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18):30-32.
[2]洪亮.大数据时代校本教研转型转型策略及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5(07):78-81.
[3]杨建广.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