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樱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9)
简析西方音乐古典主义时期至20世纪初的创作特色与社会人文的关联
周子樱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9)
本文分选贝多芬、肖邦和拉威尔的一共三首钢琴作品,以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再到20世纪初西方音乐发展时期为基础背景,关注三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的作品之中的异同。在分别研究各个时期音乐创作特色之余,将作品中例如曲式结构、音乐语言等特点与作曲家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发展背景进行关联和分析,试图从这一角度具体观察西方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脉络和变化方向。通过关注在音乐作品本身之外的历史人文层面,有益于我们获得对音乐实质更深层次的理解。
奏鸣曲;双主题性;回旋原则;调性转变;社会人文
西方音乐从古典主义时期开始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在贝多芬时期达到了顶峰,并且从贝多芬中期前后就已经用探索和凸显创新精神的音乐作品向着下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发展,也就是向浪漫主义时期前进。而这一系列的积累沉淀直至进入20世纪,开始了一个更加崭新的时代。
西方的音乐作品在结构理念上追求立体式的框架,体现平衡对称的基本美学特点。作为西方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奏鸣曲式,有着稳固有序的基本结构形式。在贝多芬中期前半阶段创作的这首奏鸣曲OP31(No.3)已经成熟地体现了其创作技法特点。
在奏鸣曲OP31(No.3)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典主义时期最为重要的奏鸣曲题材的一些具体特点。从宏观角度来看,三部性的特点依然鲜明,这也是西方音乐曲式结构最核心的基本性质。从微观角度来看,典型的双主题性也在这首作品中得到明确体现,如图1-1,其中包括由降E大调转向关系最近的首选调属方向调的降B大调,句法形态由短句转变为长句,音乐性格也由舞蹈性转变为歌唱性,保持着不同主题变化不同音乐性格的惯用方式;其中,展开部和再现部都以第一主题为主要材料,这也是奏鸣曲中最常见的一种取材类型。从微观上来看,在调性与和声方面,这一时期的作品体现了调性统一原则,功能性和声的进行对作品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为了和声效果的丰富多变以及平稳的低音进行,转位七和弦和重属和弦较为常用。
图1-1
从这首作品的形态持续和曲式上看,虽然重回了贝多芬在奏鸣曲中最早所用的四个乐章的形式,但也已经流露出大胆改革的想法,乐章的对比趋向内部。这部作品将诙谐曲性质的第二乐章和小步舞曲性质的第三乐章并用,不再用快速和慢速的乐章交替方法进行对比,最后乐章的曲式结构较为边缘化,含有一定的回旋曲特征。由此种种可见贝多芬在中期的创作中,就已在打破传统的曲式结构理念的束缚上走出了勇于尝试的一步。
在前人勇于探索和打破规整条框的实践下,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有了更多自由的发展空间。在我少年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肖邦的OP23叙事曲让我印象深刻,是一首我非常喜爱的具有辉煌气势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
首先,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第一主题和变化丰富的第二主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比起贝多芬奏鸣曲OP31(No.3)中体现的奏鸣曲中具有代表性的双主题形式,有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自由发展而来的意味。但是在这首叙事曲中,相对于第一主题几乎只在调性上做着远关系转调或移调的较高辨识度,第二主题外在形态游离变化较多,如图1-2,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第二主题的辨识度,这是与古典主义时期主题创作发展上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乐曲内部各结构体互相之间的分界变得逐渐模糊,但是与此同时,这也使得整个作品,尤其是叙事曲这一大篇幅的单一题材作品的结构力得到了加强,凝聚力和统一性得到了提高。
图1-2
另外,这一时期音乐中的调性变化更加自由丰富,在肖邦OP23叙事曲内部结构中,附加部分篇幅有所增加,进行更加充分的展开;另外,这部作品的调性变换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调性的转变与古典主义时期习惯相反,如图1-2所示,从第67小节开始出现了先从g小调转入关系方向的下属调降E大调,之后再转入属方向调的情况。
20世纪开始,思想的推进和解放活动的发展更为强烈,但是在拉威尔唯一一首小奏鸣曲这样的作品中,也体现了一种复兴思想,例如中古调式的复兴,这也是新古典主义的特征之一。
如图1-3,作品第一乐章一开始的A段建立在升f爱奥尼亚调式上,随后的B段建立在升c弗里几亚调式上,类似于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在转调上首选往属方向调进行转调的形式。在这首作品中,ABABAB的结构布局体现了部分回旋原则,这与肖邦OP23叙事曲包含的部分回旋原则有相似之处,但只是截取了最短的片段特征,能够体现回旋原则的意图即可,更适合作品的小型规模,迎合小奏鸣曲的标题,建立了更加微缩紧凑的作品结构。
图1-3
这三部作品都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本质,总体来说以功能和声的运用为主;在织体运用上,贝多芬的作品中织体变化频率快,肖邦则以歌唱性质的织体为主,倾向性有所不同,拉威尔则处于这两者之间,这也是他复兴古典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而从调性角度来看,贝多芬将其当做逻辑设计的基点来考虑,肖邦多使用色彩性较强试图增加新鲜感的调性布局,拉威尔则更多地表现音乐感受和情景画面等方面。
贝多芬的创作与当时德国文学和音乐领域掀起的狂飙突进运动有着重要联系,在这一时期,文艺整体正处于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开始过渡的状态,只是并不够成熟,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青年作家崇尚对创造力的追求,支持卢梭哲学思想中所体现的“自由”﹑“回归自然”等思想,这也成为了贝多芬创作精神的重点之一,除此之外,贝多芬对于曲式结构等方面的突破创新也正是勇于打破社会制度禁锢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随之而来的浪漫主义时期,其音乐追求与欧洲“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相关的自由民主思想有着重要关联,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融合,使其成为综合性艺术。同时,作品中对民族性的注重和夸张化手法的处理,包括对作品精神内涵的理解上,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和反对封建等浪漫主义时期主流思想内容也得到了体现,整体来看较为直接地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对于古典主义时期的承接性。
而在此之后,进入20世纪,音乐创作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20世纪初的巴黎活跃着许多对社会现实不满的青年艺术家,当时的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与这些在艺术上反对保守势力﹑追求标新立异的艺术家经常在一起进行艺术讨论和创作。拉威尔在1905年开始进入主要创作时期,上述提到的钢琴作品小奏鸣曲就完成于1905年。这首作品与之前两个音乐风格阶段的两首作品结合来看,也体现出了一系列时代变化带来的承接性影响。
一般来说,拉威尔也被认为是具有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作曲家,而印象主义音乐是由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变化发展而来的。我们知道,“印象派”一词最早是美术绘画领域的专业用语,之后将其广泛使用在文学﹑音乐甚至摄影﹑电影等姊妹艺术中,印象派画家对于这一流派的诉求同时被反映在了其他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的艺术形式中,这在音乐中也被体现为表现音乐色彩的光影变化,表达客观事物给人的情绪和感受等。
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过程中,西方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再到新古典主义这几个重要发展过程,可谓是音乐发展历史中一个庞大又重要的时间阶段。从古典主义时期的中期阶段开始,基础音乐创作技巧的成熟是随后一系列发展的土壤;由于社会变革,尤其是走在思想前言的一批音乐创作者被政局变革所引导,产生的对战争与民生的思考,是推动音乐创作进一步发展的强大的客观动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必然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不仅为之服务受到其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其发展方向的预示和希望。因此,以这个阶段的各种现象为例,我们能够从中引申出很多对未来音乐道路的思考,能够得到如何使音乐与时俱进的重要启迪。
J609.1
A
周子樱(1991—),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