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15 08:51张凤莉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张凤莉

【摘 要】语文是一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不断选择性的吸收传统文化并不断创造新文化的课程。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文明也在更新替换,语文教育则担负了传承与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学习到优秀文化,牢记我国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为有自身特点的文化继承者。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育;传承;发展

一、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语文是中国的传统课程,在学习基本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我国经济发展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各国注重发展科技实力,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与经济相关还与文化的竞争相关,社会成员的文化修养、能力、心态、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则是人民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是汇聚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源泉。经调查发现,国人对语文课程的重视度日益下降,传统文化被人们漠视,大部分中學生学业繁重反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使传统文化面临缺失的问题。就实施层面而言,应试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所占地位受到威胁。

(1)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忧思。早在 1995年3月,全国政协会上提出了由赵朴初、夏衍、叶至善、冰心、启功、陈荒煤、张志公、吴冷西、曹禺等 9 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策划的 “016 号”提案,尖锐地点明:“我国传统文化长河即将面临枯竭”,这确实发人深省,需要教育工作者重新让学生们认识到传统文的魅力理解其精髓。

(2)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信息化的日新月异的时期。电脑、电视、手机、MP4 等现代化媒体和通讯工具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思想空间,现代科技是人们得到更多感官上的享受。网络使人们更倾向于“看”世界,让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思考。青少年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所受影响更甚,他们追求先进的科技,前沿思想,而放弃读书看报,不能吸收本国的文化底蕴。且互联网使地球缩小成“村”,使青少年更向往与外界的交流,使得种族意识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民族文化性格也逐步走向丧失。

(3)传统文化应在教育中得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吸收与改进中成长,俗语、歇后语式的俏皮文化,楹联、诗 词曲赋、四书五经的经典文化,传统美德、民俗民风、传统节日等风俗文化,等等。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闪光点,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比足轻重。为使传统文化更深入学生思想,中学教师可以在进行日常教学中渗透进,使其在课堂上得到应有的重视。

(4)重视传统节日。现如今,中国与世界接轨,人们对国外文化接受度越来越高,甚至过起了外国节日而我国一些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反而备受冷落,有些节日甚至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在课上或课余时间为学生们介绍这些节日,讲解这些节日的来历、传说和习俗,共同庆祝这些节日。这样能够使学生们对其有更深刻的印象,产生兴趣,并不会反感。描写节日的诗词也不在少数,将诗词穿插在其中更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而课堂上引经据典,活用文学知识,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和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平时课堂上的积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进而更感兴趣,使学生既掌握了课堂知识也加深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美国的因格尔斯曾说:“从历史发展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发展。”正人先正己,立人先自立,教师只有自身达到期望的要求才能去指导学生,因此教师也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每天钻研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结合教材发觉我国的优秀文化,既陶冶自己也利于学生的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后代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提高全民素质。

(1)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意义。传统文化有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中学语文教材注重中外文化的汲取,选材是十分适合中国少年阅读的。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少年们的民族意识,先秦诸子思想、儒佛道经典;古代诗歌、 现当代小说、戏曲;具有十分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教会学生们各种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我国的传统思想强调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中华历经五千年革新,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的著作文学精华均被后人收录起来。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阔论,又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绝唱《离骚》;还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妙论《论语》,更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 《孙子兵法》;文天祥可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烈心壮志,谭嗣同可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行情壮志……他们身上有胆识与韬略是现今和平世界少年们难以触及的,他们身上的精神值得青少年们去学习并从中感悟到自己的人生哲学。这些诗歌经典所表达的精神让人敬佩,其文学价值也十分的高,学习他的艺术手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化篇目均为名家名篇,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更利于对其他文章的阅读与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也能为写作储备很好的素材。降低学生在课外阅读文言文诗歌等作品的理解上的难度。

(2)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语文教学的初步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中国文字,而后期则是教育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文字的基础上得到思想上的提升。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生活的这个国家产生更深的了解,打好传统思想根基,对文化有更深了解,汲取精神养料,令青少年们产生对自身的自豪,产生民族意识成为国家栋梁。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使命感、责任感,激励少年们奋发向上。古代典籍不仅是将军们的豪情壮志还有居士的高尚情操,潜心体会先哲们的指导思想,汲取古人思想的结晶,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是书面话,更是民族的社会责任感。仁爱、礼仪,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髓,是青少年们的道德标准。

(3)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的举措。古文的阅读不仅是读文章,读的更是创作手法,更是所表达的精神。只有真正领会文章的含义,读出文章的美感,学生才能真正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倡学生熟读经典、是开发潜能的一项举措。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启蒙读物,可以是中学生闲暇时的课外读物,优秀的唐诗宋词元曲,也可以是学生们丰富生活的积累。当然,如果学生能够背诵一些经典的名篇更好。不管 “四书五经”或是唐诗宋词元曲,亦或其它古书,轻松愉快地背诵,不一定要通篇理解,囫囵吞枣,明白大概的意思也可以终生受用。教学以外,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篇章和名著,有文学积累,从中吸取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使语文教学能够进行更深远的延伸,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学遗产可谓丰富至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也许会适合某一个读到他的人。学生如果只学习课本中的经典篇目,那就太匮乏了,在课后积极主动地阅读一些作品,都可以达到很好的积累。久而久之,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便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厚的积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好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值得教育工作者们参考与借鉴。

三、结束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涵凝结着无数华夏先哲的经验与智慧,是我国精神宝库中十分重要的财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且艰巨,教育工作者不光肩负着完成书本教育的任务,更需要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语文教育不能与传统文化分离,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愿意接受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祖国的继承者。

参考文献:

[1]张琼.浅谈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64

[2]王冬梅.初探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6):73

[3]王强.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5-6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