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冰
摘 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素养是为人处世应有的素质,是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是载道明理的工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语文教学要依托文本,培育人文情怀素材;以学生为中心,挖掘人文情怀,引领生命成长;改变评价标准,注重人格塑造;引领学生读一流的书,涵养学生心灵;教师提升自身人文情怀,做学生的楷模。
关键词: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担负着两项神圣的职责和义务:其一是“教书”,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其二是“育人”,即教师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及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整体,是辩证的统一,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教师既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一个称职的教师不会把自己看成只是传授知识而不管学生思想品德和其他素质的教书匠,而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在教书中育人,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近几年来,对教师的职能定位更是把育人放到首位,出现“育人教书”的提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定义的教师的职能,由此看出,早在唐代,韩愈就已把教师“育人”,即对学生品行做人方面的教育放到了首要位置。
一、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人文系统”。这其实是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简单说,人文素养就是为人处世应有的素质、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功能,人文性是语文的固有属性,它体现于语文教材里,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语文是载道明理的工具,因而与其他专业课相比,语文课的人文性更强。但长期以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我国的普通学校教育一直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智育的培养,具体到语文学科教学,便是更注重工具性,人文素养的培养居于次要地位或根本就被抛之脑后。而人文素养的培育更关乎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感悟,更关乎学生的幸福感,更关乎学生是否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教学可发挥的空间更大,更利于将语文人文性这一特点很好地开掘出来。同时,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但另一方面这些思想和见解又很不成熟,对一些问题很迷惘,极易走入误区,极需要老师的引导。
关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二、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与方法
1.依托文本,培育人文情怀
语文教学以教材为依托,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结合文本,巧设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散发的人文情怀。
语文教材选用的文本都是精心挑选的由古今中外传承下来的经典名篇,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如何处理文本,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规划教材为例,林清玄《好雪片片》中“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的心地纯净温暖的老人;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热爱自然、对独立自由人性的追求;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中保护生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刘征《过万重山漫想》中不畏艰险敢于尝试的首创精神;王蒙《善良》中对做一个善良的人的人性呼唤;哲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生境界》中关于人生价值的哲学引领;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祖国的深切赤诚之爱;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和狂放情怀等等,包含了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等丰富的人文情怀,每篇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每一篇课文,教师若能注重融入人文情怀,相信每堂课学生都会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润,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以学生为中心,挖掘人文情怀,引领生命成长
我们都熟知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灰姑娘》,中外两国的语文教师教授这一篇课文时,却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引人深思。
中国老师以考试为“指挥棒”,注重知识传授和文本分析,诸如分析作家、结构、修辞、词语等。中国教师的授课模式不是个例,我们的绝大多数孩子就是在这种语文教学模式下上完每一堂课。而美国的教师却以文本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巧设问题,通过灰姑娘的故事用发现式教学法告诉孩子们要有朋友、要爱自己、要守时等让学生受用终生的做人道理,而对于水晶鞋没有变回原样的质疑,则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批判精神。所有这些,体现的正是人文素养的培育。美国式的教育时时关注学生,处处结合学生的生活来教导,没有知识的灌输,更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达到培养人的目的;拓宽了故事的维度,启发了学生思考,引领了学生成长。同一课例,收获截然不同,这是值得中國语文教师学习的范例。
3.改变评价标准,注重人格塑造
教育要“立德树人”,但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只关注对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通常是“一卷定乾坤”,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一元评价体系显然无法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也不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
教师要改变评价标准,要树立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观念,关注学生的品行。要做到多元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更要注重评价他们的德行和品格,弘扬良好品行,让学生得到全面、公平、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能实现健康和谐的发展。
除了教师评价,也可引入生生评价。我们的许多学生都有比较强的自我意识,因此学生之间更容易看到他人的缺点与不足。比如在让学生对同学的小练笔进行评价时,学生能很敏锐地发现他人存在的不足,在评价时,更关注缺点,并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他的文章有没有优点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他人优点,学会欣赏他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现美的眼睛”“一枝一叶总关情”,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周遭一切事物的美,带着一颗懂得欣赏他人、欣赏自然万物的喜悦心生活,才能感知五彩缤纷的生活和世界的美好。当一个人时时以一颗喜悦之心生活,就易于生出感恩之心。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就会是一个幸福的人。
4.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全面辩证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言为心声”,学生的作文,不管水平高低,都是他们思想观念的外化,总能反映他们所具备的人文素养。所以,通过作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可以洞悉学生心理,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改进。
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这个阶段的学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不够全面。我曾给学生出过一个话题为“谈读书”的作文,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谈了读书的益处,却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全面地看问题:读书并不一定都有益处,如果读书方法不对,反而有害……我在对“爱读书”行为进行肯定的同时,建议他们要会读书,读好书;同时,我适时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全面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如何选择书就体现了辩证看问题的思想,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更全面,也更有深度。通过这次作文,不仅对学生如何读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对读书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教给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避免看问题时流于片面与失之偏颇。
5.引领学生读一流的书,涵养学生心灵
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观念,教材中的课文总是有限的,要引领学生在课余时间养成读书的习惯。比如,每学一篇课文,便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作家的其他作品,通过读书摘记、读后感等形式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体会读书的乐趣,用经典的书涵养学生心灵。
例如,王强在他的《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读一流的书》中提到,经典的、一流的书“不是字,是生命,而这些生命对读者的生命来说,是一种引领”。我们都有这种体会,愿意读书的孩子其语文素养更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强,因为从书籍中可获得文学与审美的滋养。“所以那些人类最高的价值,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就会融入我们的血液。一旦人的身体里有这三样东西,在现实社会中就不会轻易被世俗的、流行的、暂时的甚至非常糟糕的价值观扭转。” 教育要塑造人,要塑造心灵丰盈的人,只有这样,学生的生命历程才会多姿多彩。
6.教师提升自身人文情怀,做学生的楷模
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对语文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广读博览,对文本充满人文情怀,更深入地解读;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学情有更准确的把握;要关爱学生,平等待人;要热爱生活,乐观自信,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以自身的人文情怀、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学生,引领学生。
三、结语
“教育,不仅是教,更是育”,人文素养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染。在语文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关注人文素养的渗透与培育,让人文的光辉烛照心灵,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充满人性光辉的多姿多彩的丰富人生。
参考文献:
[1]朱毅君.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D].苏州:苏州大学, 2010.
[2]张玉霞.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3(23).
[3] 刘 琼.论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J].求知导刊,2016(22):85-86.
[4]贾世鹏.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育探微[J].现代语文旬刊,2016(5):114-115.
[5]王美蓉.探析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途径[J].教育,2017(2).
[6]陈自吉.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