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是软件工程学用语,指通过调整程序代码改善软件的质量和性能,增加程序设计模式和架構的合理性,提高软件的扩展性和维护性。将“重构”用于语文教学,是指筛选原有课程、教学中的合理成分,吸纳新的理念和经验,以改善组合方式为重心改进教学,使教学能够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
当下,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地位,正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新理念”来势汹汹,老师们如坠云雾。“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还没有弄得太清楚,“核心素养”已悄然而至。厘清概念,阐释内涵,建构理论……这些研究或许不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但探索发展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为抽象的理念在课堂找到落地的场,我们责无旁贷。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这个问题又包括:我们现在的课程能够满足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吗?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方式需要做怎样的转变?这些问题可提炼为课程设置和策略调整两个方面。
作为一线教师,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定不是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打破重建,而是梳理重构。教育学者王竹立在《碎片与重构》一文中阐述:“重构是学习者以个人的兴趣爱好和问题解决需要为中心,对碎片化知识进行个性化改造,构建起个人的知识结构,而不必按照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整合。”本期话题我们从小学语文课程重构的实施策略、小学语文课堂微写作的实践与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建构思维导图及培养思维素养、课堂改革的有效形式学习共同体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