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成圣的路

2017-05-15 10:12翁还童
江西教育B 2017年4期
关键词:功利王阳明境界

翁还童

王阳明在十二岁那年,向私塾里的老师提出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他问老师,我们在这里读书,最为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何为第一等事”?老师以为第一等事无非是读书求取功名,科举及第。王阳明对老师的回答并不满意,他认识到,真正的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学做圣贤。对人生有这样高的认识,可谓志存高远。

古今中外的一切先贤,历尽苦难,身体力行,都是为了在有限的生命中求取无限的价值,实现生命的超越。正是这些精神的导师,在平庸的人生中,证实着一种更加高贵的命运,指引着更加光明的大道。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心是人本身具有的,看人对于仁的态度,还有能不能做好。

孟子说,尧舜与人同耳。就是人人可以为尧舜。

王阳明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己把它埋倒了。你那一点良知,是你自家的准则。只要致良知,便可以有无限快乐。

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宣称,万物中皆有神在。

特蕾莎修女说,我在每一个人身上看见耶稣。

佛教经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迷时佛是众生,觉时众生是佛。虚云说,消得一份习氣,便得一份光明。

人有成圣的基础,有成圣的可能,但是人要回归具足的理性,却有万水千山。

儒家在治世中修,道家在治身中修,佛家在治心中修。《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儒家修君子,修大丈夫,目标是让人成圣。讲仁义礼智信;讲忠恕之道;讲慎独;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讲养浩然正气。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家修长生久视,修真人,讲天人合一,讲道法自然。佛家修行的目的是觉悟,了生脱死。讲戒定慧,讲四圣谛,讲八正道。其他宗教亦有戒律。都是叫人防非止恶,积德行善。世俗教育与宗教教育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促进人精神的成长,让人变得美好。

教育不一定能够让人成圣,但是可以提高人的境界。可以对于自己所走的路径有一种觉醒。

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这篇讲稿中说到弘一法师的三层境界。他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把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人等级。从低到高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中,人是顺从本能和习俗的,对于自己所作所为是无觉解或者不甚觉解的。功利境界中,人做事是主观利己,客观利他,就是有功利的意义在里面。道德境界中,人做事是有觉解的,要符合道德意义。天地境界中,人达到高度觉解,做的是符合宇宙人生大道的。前面两种境界,是人现在就是的人,后面两种境界,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一个时期以来,宗教在意识形态被妖魔化,普遍的说法是迷信,是精神鸦片;在民间又功利化,烧香礼拜,求神问卜,而不是降伏自己的心。本来是人类精神最高境界的宗教却成为教育的禁区,不知道所有的宗教都是探求世界是怎么来的,人是怎么来的,人在宇宙中的价值,人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怎样从自己出发来把世界变好,怎样追求永恒。就是宗教本质上是崇祀一种精神,建设人间精神高地。既不是迷信,也不是鸦片。从来没有一种宗教是教人作恶的,教人作恶的是人的无明的欲望。如果抛弃高的精神指引,那么只能降低到一般的哲学思想。但是一个时期以来,哲学也就学一种,把人只看作物质,人死如灯灭,而没有精神价值,没有灵魂的安顿。因为没有精神的引领,人的物质欲望越来越高,而人的精神境界越来越低,许多人在物质生活和功利境界中不能自拔,不知道有一条大道,可以解除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束缚,叫人心底光明,叫人止于至善,叫人慈悲和爱,那是王阳明先生告诉我们的一条学做圣贤的道路。

(作者单位:江西省武宁县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功利王阳明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
请不要将高尚行为蒙上功利色彩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