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友维
(沈阳市辽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110299)
大棚草莓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赵友维
(沈阳市辽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110299)
草莓营养丰富,含有果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水杨酸、氨基酸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此外,它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非常丰富,每100克草莓中就含有维生素C60毫克。草莓还含有果胶和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消化,通畅大便。
草莓的营养成分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多吃也不会受凉或上火,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草莓中所含的胡萝卜素是合成维生素A的重要物质,具有明目养肝作用;草莓对胃肠道和贫血均有一定的滋补调理作用;草莓除可以预防坏血病外,对防治动脉硬化,冠心病也有较好的疗效;草莓是鞣酸含量丰富的植物,在体内可吸附和阻止致癌化学物质的吸收,具有防癌作用;草莓中含有天冬氨酸,可以自然平和的清除体内的重金属离子。
草莓属于蔷薇科植物,用匍匐茎繁殖。匍匐茎繁殖是目前草莓生产上普遍采用的繁苗方法,具有繁殖系数高、采苗容易、秧苗质量好、不易感染土传病害等优点。一般在前一年草莓苗的基础之上预留好用于匍匐茎繁殖的草莓母(可以理解为将移栽剩下的草莓苗作为来年的草莓母),或者是,在清明前后将第一季花期结束时的草莓移栽到平垄中(为防止消耗肥料,可以将花苞摘除,抑制其开花结果,将养料集中到草莓苗体的繁殖上)。夏季是植物生长繁殖的茂盛期,草莓腋芽刚发出时向上生长,长到接近叶面高度时即开始平卧地面延伸生长,形成了细长而柔软的匍匐茎。露地栽培草莓匍匐茎一般在坐果后期开始抽生。匍匐茎从母体向四周蔓延,匍匐茎伸长一定长度后形成第一个节,其上形成一个苞片和第一节腋芽,再生长形成第二个节、第三节点、第四节点等等……在节点处长出不定根扎入土中,形成草莓苗。依此类推,可形成一个网状的匍匐茎分枝结构。不同时期发生的匍匐茎子株草莓苗质量相差较大,同一植株上通常早期形成的匍匐茎草莓苗质量较好,离母株近的生长发育较好,代次越高的匍匐茎苗的新茎粗度越细。期间要注意除杂草,灌溉。为方便培育草莓苗,母草莓不需要修垄,而是种栽在松软的平地上,方便草莓苗的生长。一般每株草莓母可生长匍匐茎几条到十几条不等,每条匍匐茎可长出匍匐茎苗3~5棵,所以每株草莓苗繁殖的草莓苗在0~50不等,一般可以按照二三十棵计算。
2.1 田块选择:选择多年没有种过草莓的田块作为大棚草莓的生产本田。
2.2 基肥:大田施足有机基肥,定植前一个月左右,一般每667平方米施商品化有机肥1500~2000千克或500千克微生物菌剂作底肥,并多次耕耙。
2.3 作畦:定植前10天左右选择晴好天气,在土壤可耕性较好的情况下做畦头。做前增施硫酸钾100千克和磷酸二铵100千克作底肥,并每667平方米施辛硫磷颗粒剂10千克,用以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畦为南北向(与大棚方间平行)每只大棚作7畦,中间5畦每畦面宽度为40~45厘米,每畦定植2行,旁边2畦面宽度为15~20厘米,每垄高度为20~35厘米,畦垄沟深度为20~35厘米,每畦定植1行。
3.1 起苗:在挖苗前一天育苗圃浇一次透水,以有利于带好土团,尽量减少伤根,依秧苗大小进行分棚定植。
3.2 定植密度:大棚栽培株距15~20厘米左右,每667平方米8000~ 11000株。
3.3 定向种植:为便于管理采用“定向种植”,且能减少病害,提高果实品质。中间5畦每畦种植2行,尽量靠两旁种(行间距控制在30厘米左右),并且认清楚草莓苗的苗弓背向畦外侧定植。大棚两边的2畦则进行单行种植。
3.4 定植深度:定植深度必须适度。新茎基部必需入土,以利于发生新根,但苗子心部(外叶托叶稍部分)不能埋入土中,特别要注意弱小的秧苗种植不能成活,否则容易造成死苗现象。
定植后立即浇水稳根,约10天左右成活,结合除草在株间进行松土,壅根,且经常摘除枯、老、病叶,及时做好补苗工作。
4.1 铺设黑地膜:铺设黑地膜可以保持土壤水分,抑制杂草滋生,还可降低大棚内的空气湿度,隔绝草莓果实与土壤的接触,减少病害,保持果实色泽鲜艳,清洁卫生。此时草莓已基本上全部活棵,且已初步完成除草松土及培根、补苗工作,铺设方法为将黑地膜覆在垄面植株上,摸到苗株地方将地膜撕开一小孔,然后小心地掏出叶片,注意一定要把苗株的中心叶片露出,四周老叶在地膜上压住地膜孔的边缘,使其紧贴地面。
我在北大接触和认识很多有成就的人,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对人都很友好,很会与人相处,与环境相适,没有什么对抗和冲突。
4.2 薄膜覆盖:当气温继续下降至夜间低于5℃时,在大棚内应加扣套棚。当夜间最低气温进一步降低至0℃以下时,应在草莓垄上加盖小环棚。
4.3 温度、湿度调控:草莓生长发育各时期对气温有不同的要求,大棚增温后应尽可能予以满足。由于大棚栽培草莓开花结果连续不断,交叉进行,故在显蕾后一般白天保持24~28℃,夜间6~8℃,高于30℃或低于5℃都不利于草莓的开花结果。大棚内空气湿度甚高,特别是清晨至上午或阴雨天气,相对湿度可达95%~100%,有碍开花授粉,容易滋生病害,灰霉病烂果严重,故除垄畦覆盖黑地膜外,在垄沟底还应加铺稻草,用以阻止水分蒸发,晴天9时左右应进行背风向单面裙带通风,使棚内湿度下降至75%以下。
草莓果实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5~18℃,力争棚内白天温度达到25~28℃,夜间5℃以上,最低温度0℃以上。如出现32℃以上高温时,要及时通风降温。棚内相对湿度以保持70%~80%为宜,过大过小均会影响革莓根系活力和果实正常的生长发育。
具体温度可参照如下:现蕾前:白天25~30℃,晚上15℃,相对湿度80%;现蕾至开花期间:白天22~28℃,晚上10℃,相对湿度70%;开花后:白天20~25℃,晚上5℃,相对湿度70%;结果后:白天15~25℃,晚上3~8℃,相对湿度80%。
光照管理:光照的强弱、时间长短,对大棚草莓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除了需要经常擦洗大棚膜外,还要尽量延长光照时间,在不影响温度的前提下,草苫等覆盖物要尽量早揭晚盖。如果遇到阴雪天气,要在大棚内采取增光措施,如安装电灯等来补充光照。
水分管理:大棚内气温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应及时灌水。前期外界气温高,灌水应在傍晚进行;后期内外气温均较低,灌水在上午进行。灌水后先提高室温,而后加大放风量,降低湿度。浇水不能过勤,每次应灌透。开花前1周左右要停止浇水,开花后15天左右结合施肥浇水1次。
二氧化碳的使用。在大棚内施放二氧化碳,可有效提高光合作用,此项措施可使草莓提前8~10天采收,提高草莓果实品质,产量可增10%以上,达到增产增收效果。具体办法:用小苏打(做馒头用的碱面)对成水溶液,加入同等量的磷酸二氢钾,小苏打与磷酸二氢钾在水溶液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4.4 植株整理:大棚草莓保温后植株生长加速,萌发大量分蘖及匍匐茎,要及时摘除,可增大主茎叶面积,促进顶花芽及时萌发,抽生健壮的顶花序,开花早结果良好。一般一株草莓最多保留1~2个较健壮的分蘖。及时摘除老、衰、病叶。
4.5 疏蕾、疏花:草莓为繁伞花序,花很多,这些花的发育、开放过程会消耗很多养分,尤其是级次较高的花,即使坐果,也是果小质差,无经济价值,故应尽早疏蕾、疏花。一般这项工作在开花后即可进行。以留下1、2、3级花为主,先疏去4、5级花蕾、黑花(受冻花)及畸形严重的果都要疏去。一般每株草莓的顶花序留果6~7只,以后各花序的留果量视生长及采收情况而定。总之前后大小果实同时着生不宜超过15只。结合疏蕾、疏花工作随时摘除老叶及收摘完了的花序梗。
4.6 追肥:大棚草莓追肥一般在定植活棵后至覆盖黑地膜前后施2~3次。大棚草莓结果期长,为防止脱叶早衰,要重施基肥,中后期多次喷肥,以满足其营养要求。在施肥品种上要掌握适氮增磷、钾。追肥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从上棚至现蕾,可10天左右冲施1次大量元素水溶肥料,浇1次水;开花前1周左右,要停止浇水;开花后,可15天左右冲施1次大量元素水溶肥料,浇1次水。开花结果期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硼酸水溶液,以提高授粉坐果率。中后期结合喷药,叶面喷施丰莓水溶肥料或磷酸二氢钾,以提高果重及含糖量,使果味更鲜美,商品价值高。
4.7 黑花的防治:受低温冻害后会形成黑花。如在开花前7~8天的花蕾遇零下2℃低温雄蕊即能受害,开花前3天至花后一周的雌蕊遇零下2℃低温也会受冻形成黑花,因此在严寒来临之前要准备好内层套棚及小环棚,加强保温工作。夜间棚内最低气温保持在3~5℃,能有效地减少黑花的形成。
4.8 畸形果的防治:畸形果的发生主要由气温、湿度、风力、喷药不当等多方面因素造成,总的来说是授粉不良所致。因此,通过加强冬季大棚的保温、降湿,尽可能地避免在各花序1~2级次花盛开时喷药,在棚内投养蜜蜂授粉,能明显地降低畸形果的形成。
4.9 病虫害防治:大棚草莓的主要病虫害有蛴螬、灰霉病、蚜虫、叶螨、鼠害等。灰霉病危害果实最为严重,该病的发生与天气及棚内温湿度有关,低温高湿是诱发该病的主要环境因子,因此做好保温、降湿及通风工作是防治灰霉病发生的关键。药剂防治可采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交替使用。若发现有虫害或鼠害发生,则可采用相应的杀虫剂或灭鼠药进行防治。
10.16627 /j.cnki.cn22-1215/s.2017.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