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部,北京100024)
比价矩阵:描述市场整体特性的一个新概念
——兼论价格与价格体系的形成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部,北京100024)
价格是从技术层级向经济层级过渡所产生的第一个经济变量。价格的形成包括了从技术层级向经济层级的两次层级过渡:技术特性→使用价值→市场价格。价格的本质就是不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关联。在从单一商品向多个商品的过渡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信息通道,本文引入比价矩阵的概念来描述这个新的信息通道,其本质是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之比。比价矩阵描述的是市场的整体特性,可以按照比价矩阵对市场进行分类。
层级;价格;价格体系;比价矩阵
从根本上讲,生产产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即产品具有满足人的需求的使用价值。产品的使用价值即产品的用途和功能,是由产品的技术特性决定的,实际上是沉淀在商品中的技术信息。产品与人联系起来才具有使用价值。因此,使用价值是产品与人共同构成的较高层次的特性。产品的技术特性和使用价值属于不同的系统层次,从技术特性到使用价值是伴随着系统的层级过渡产生的。在这个层级过渡中,发生了典型的“自由度归并”,具体表现为描述产品的技术特性需要很多指标和复杂的信息,而对产品使用价值的描述相对简单。也就是说,产品的技术特性比较复杂,而用途相对简单。例如,要完整描述苹果手机的技术特性可能需要很多指标,而其使用相对简单。
图1
同样一件产品,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讲,可能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件产品具有不同的支付意愿。但是,生活在一个社会系统之中的消费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这种关联和产品的某些属性有关,例如产品使用的排他性、非排他性和网络外部性等。正是由于消费者之间关联的存在,使得市场得以形成,从而导致产品的市场均衡价格。从使用价值到市场价格是又一次层级过渡。从技术信息到市场价格经历了两次层级过渡,首先是技术特性到使用价值的过渡,其次是使用价值到市场价格的过渡。如图2所示。
图2 从技术层级向经济层级的两次层级过渡
这里涉及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所说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概念。马克思讲的价值对应于这里的市场价格。因为同样的商品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个过渡性概念。从使用价值过渡到市场价值时对所有的消费者都一样,这时市场均衡价格就变得非常重要。因此价格是技术层级向经济层级过渡产生的第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
经济系统每一次的层级过渡都会发生自由度归并,并产生新的信息通道。每当有新的信息通道产生时,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来描述这个新的信息通道。因此,新的经济学概念的引进并不是随意的,更不是新概念越多越好,关键要看是否有新的信息通道产生。毕竟,经济学概念越少越容易学习和掌握。
经济系统每一次的层级过渡都会发生自由度归并,并产生新的信息通道。在从产品向由“产品+人”构成的更高层次的系统过渡中,产生了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相当于一个新的信息通道,而且是通过自由度归并得到的:产品的技术性能相对复杂,而其价值相对简单。在从个人(个体消费者)向市场的过渡中,产生了市场均衡价格。通常所说的其实价格就是由于不同消费者之间的关联而产生的市场均衡价格。市场均衡价格是经济层次的第一个重要指标,相当于一个新的信息通道,在这个过渡过程中显然发生了自由度归并,同一个产品对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但均衡价格只有一个。
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什么、怎么生产、生产多少都是由政府来决定的,不存在消费者之间的关联。这时产品价格并不是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价格。这时的价格不能发挥引导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
价格是市场参与者之间通过充分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之后形成的,其对应于市场均衡状态,属于经济系统的内在尺度。在一般均衡的情况下,价格和价格体系同时形成,价格体系相当于一个信息网络。价格是从技术层次向经济层次过渡过程中所生产的一个新的信息通道,因此,价格是联系技术层次和经济层次的桥梁。
价格和价格体系形成之后,就彻底实现了技术层次到经济层次的过渡。价格是经济系统所有度量问题的内在尺度,这就是价格基础作用的基本含义。经济学的大量经济信息(经济变量)都是在价格的基础上进行度量的。例如,利润是销售与成本的差额,销售和成本的计算要直接利用价格。再比如,国民生产总值,GDP,GNP,汇率、利率、工资、消费水平、物价指数、经理人购买指数、社会购买力、金融、国际贸易等等,都是在价格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信息通道和经济变量,分别反映了经济系统的不同侧面,同时也可以作为对经济系统进行干预的控制变量。
总之,价格的基础作用根源于价格是经济系统的内在尺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价格是连接技术层级和经济层级的桥梁;第二,几乎所有的其它经济变量和经济信息都是在价格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并以价格作为计量基础;第三,价格系统的有效运转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最终取决于市场的品质。
消费者之间的关联是价格形成机制的核心。影响消费者之间关联的因素主要包括消费者需求、消费者知识结构、信息交流、产品使用特性等。凡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消费者之间的关联。关联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信息交流。对于得到的同样信息,不同的消费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取决于消费者的知识结构。比如对于出台的同样一个房产政策,一些人认为会涨,而另一些人则会认为会跌。如果认为会涨,他就会马上买涨;如果认为会跌,那么他就不会马上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买涨不买跌”。认为会涨和认为会跌取决于消费者的知识结构。
消费者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认为哪些需求对自己是有利的哪些需求对自己是不利的。消费者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并不能总是知道什么是对自己真正有利的。因此,消费者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并不一定真的对自己有利,这取决于他的知识结构。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老人的知识结构比年轻人的知识结构更好,因此老人更能知道什么是对年轻人好的。也就是说年轻人认为对自己有利的需求并不一定对自己真正有利,这源于年轻人知识结构的局限。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价格形成的因素。
信息交流是价格形成关联的最主要的形式。传统经济学潜在地假定所有的信息交流都是精确的信息交流。也就是说,只要信息被接收,就能被完全理解,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也蕴含了这样的潜在假定。信息不对称理论假定如果信息对称,交流就不会存在问题了。我们认为,即使信息对称也会有问题,如果两个人知识结构不一样就会发生信息粗交流。比如二手车市场、保险市场信息都不对称,即使这两个市场信息对称,也会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而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把信息不对称看做是知识结构不同的一种极端形式。从数学描述上,可以将信息不对称归到知识结构不同导致信息粗交流来进行统一处理。
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导致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商品,这本身并不属于市场的局限,但却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转。这也是政府干预的根据。政府想要市场更好的运转,应该给消费者讲清楚什么样的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商品。比如,糖尿病患者在没有检查出糖尿病之前可能喜欢吃糖,也就是说,吃糖对他的效用很高,但是吃糖其实是对他有害的。
影响消费者之间关联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产品的使用特性,如最简单的排他性,产品使用是排他的还是不排他的也会影响消费者之间的关联。比如,一件物品你能用别人也能用,相互之间没有排他性,这是一种关联情况;另外,如果只有一个馒头,你吃了别的消费者就吃不上了,这是另一种不同的关联方式;也有一些商品是互补性的商品,例如电脑和软件,他们之间的关联和前面两种形式的关联都不一样。所以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价格的形成。这些因素也告诉我们,要想使市场更好的运转,充分发挥价格对资源配置的信号作用,应该在这些因素上做文章,首先是要求信息透明,从信息不对称做到信息对称,更重要的是,要使信息交流从粗交流转化为精确交流。
前面讲的是单一产品的价格形成。现在来看价格体系的形成。价格体系讲的是多个产品价格的形成,就是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价。从单一商品到多个商品就会产生新的信息通道:商品比价。商品比价是价格体系的本质,不同商品之间存在关联才能形成比价。
图3
这种关联可以分为生产上的关联和使用上的关联两种类型:
1.生产上的关联:生产系统所需要的投入是否是竞争性的;投入要素是否重叠(可用资源位进行描述);是否有投入产出关系(一个商品的产出可以作为下一个商品的投入);资源位是否耦合(所谓耦合是一个生产系统的产出正好作为下一个生产系统的投入)。
b.使用上的关联:是否具有排他性,是否具有互补性。
这些关联是由于不同商品产生的特有关联,然而多产品关联也一定满足单一产品的五个特性。所以说比价是一个新的信息通道,是个宏观参数,不是指单个商品的价格,可以用来衡量市场均衡价格是否合理。从本质上来说,比价是描述市场整体信息的,是从整个市场来说的总体概念。
因此,比价才是引导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变量,而不是价格。比如,要想使一种资源更多的流向农业,可以让工业品价格不变而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即提高农产品的相对价格。相反,要想发展工业,可以提高工业品的相对。又比如说,如果国家想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首先就要让实体经济的产品相对价格上升。
比价可以用一个矩阵A来描述,即
显然,比价矩阵满足如下性质:
由于其行列式的值为0,所以R(A) 我们要描述一个市场价格体系是否合理可用比价矩阵。按照这种思想,国际货币市场是否合理主要用汇率矩阵描述。汇率矩阵的本质就是比价矩阵。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得到2017年3月24日国际汇率矩阵为: 美元 欧元 日元 港元 英镑 人民币 而2012年1月2日的国际汇率矩阵为: 美元 欧元 日元 港元 英镑 人民币 用比价矩阵来对市场进行分类,由此可以加深对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的理解与认识。实际上,它们只是考虑了同一商品的价格比较,砍断了不同商品之间的关联,而比价矩阵描述的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关系。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层级过渡理论[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龙学锋) Parity Matrix:a New Concept to Describe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ket——On the Formation of Price and Price System ZAN Ting-qua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Price is the first economic variable from the technical level to the economic level. The price formation includes two level transition from the technical level to the economic level: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 application value → market price. The essence of pric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market participan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a single commodity to multiple commodities,there is a new channel of inform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parity matrix to describe this new information channel,its essence is the price ratio between different commodities. Parity matrix describes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ket,the market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parity matrix. hierarchy;price;price system;parity matrix. 2016-12-07 昝廷全(1962-),男(汉族),安徽界首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tingquanzan@cuc.edu.cn F092 A 1673-4793(2017)02-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