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4)
系统思维(ⅩⅣ)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4)
系统科学是二十世纪留给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思维。本文介绍了与系统思维相关的6个专题。每一个专题的内容都由三个模块构成:所论专题+有关现有理论+系统经济学视角。这种联系相关专题介绍思维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系统思维。
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经济学
(295)国人关于野生与养殖的误区
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幸福。现在好像有一种共识,野生的就是好的,养殖的就是不好的。于是,很多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纷纷打出各种口号:甲鱼是野生的、鸡是野生的、牛羊是野生的、各种野菜等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2016年3月5日,我在安徽见到了一位农业方面的专家。他说,野生的东西反而没有保证,养殖的东西更安全。
根据系统主义价值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种价值:一是事物存在本身的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二是对于人类的工具价值(Instrumental Value)。野生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可以看做是黑格尔观点的自然推论,其本质是指事物的内在价值。对于野生与养殖的讨论与工具价值有关。必须结合人体的耗散结构来讨论,与人体耗散结构所决定的需求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野生的东西因为是野生的、其生存本身并不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因此,很难保证一定满足人的需求。作为一个极端的例子,野生毒蘑菇是野生的,但对人体非常有害。因此,野生的东西没有安全保障,即使无害,也难保证最好的满足人体需求。前几年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有一个西方国家的某种野生鱼泛滥,没有人扑食。其根本原因可能就是因为野生鱼没有安全保障。
现在来说一说养殖的问题。养殖的本质是科学养殖,即按照人体的需求进行科学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方案。这样养殖出来的东西当然比野生的东西更加安全、能够更好的满足人的需求。因此,价格也应当比野生的还要高才对。因此,问题的本质不是野生与养殖的问题,而是科学养殖问题。有一次在餐馆点菜,我的一位朋友坚决不让我点鳝鱼。他说,很多鳝鱼都是吃避孕药催生的。这就扭曲了养殖的本来目的。于是,才出现了宁愿冒险选择野生的也不要养殖的。从本质上讲,农业也属于养殖的大范畴。农业的出现催生了人类社会的农业文明。
(296)图书馆与高校改革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篇文章,内容是讲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彻夜灯火通亮、座无虚席,整个校园到处都是学习的学生,食堂也不过是扩展的图书馆。反观我们的大学图书馆,每天晚上十点就关门,更为关键的是,图书馆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应用,其根源在于高等教育的应试体制。
客观地讲,我们的大学图书馆“利用”率也很高,所以,经常出现“占座”现象。我们的大学生“占座”的目的不是去图书馆“查资料”,而是去学习自己的课本和教材,把图书馆当成了自习室,这与图书馆本身的功能相差甚远。图书馆本来的功能应当是供学生和教师查阅教材以外的知识和信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的高等教育。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所有题目都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肯下功夫死记硬背,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考高分,由此出现了多种会考试的“学霸”,但却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创新型教育的特点是,考题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至少没有唯一答案,题目都是开放的,需要学生查阅各种参考资料,然后通过综合整理才能给出自己的答案,这就自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面从图书馆的不同应用方式揭示了应试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启迪。
(297)学会学习(Learn to study)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位计算机教授多年以前曾经告诉我,如果两周不去图书馆,就会落后于他的研究生。由此可见,任何人指望利用大学学习的知识工作一辈子都是不现实的。因此,虽然知识很重要,但学习能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学会学习。
我曾经戏称自己的人生是“纸上人生”,一直都是与书为伴,自然也就积累了一些读书的体会。主要有两条“武功秘籍“:一是“宏观微观复合法”,二是“写书法”。我在《踏遍青山》中曾经回忆了我在小学时期的一个经历,大概与”宏观微观复合法“有关。有一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一位小学老师说,她看报纸有一个习惯,首先看标题,然后再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细看。”看标题“就相当于宏观,具体内容相当于微观。因此,她的这个读报习惯就是初级的“宏观微观复合法”。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同学们学习容易重微观、轻宏观,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根本原因在于只要把细微的知识点把握好了,就能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实际上,事物的宏观层次之间的联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当我拿到一本新书时,首先阅读标题,从宏观上把握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然后再逐章阅读细微的知识(微观);经过这样的“宏观→微观”之后,再回到宏观,重新总结不同部分之间的宏观联系,相当于“宏观→微观→宏观”。当然,根据需要,这样的符合可以反复进行。一般来讲,经过两三个轮回之后,就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比如,如果你要阅读哈里·兰德雷斯和大卫·C·柯南德尔的《经济思想史》,首先可以阅读目录,根据目录可以得知,经济思想史主要包括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四个部分,由此可以从宏观上了解经济思想史的演变轨迹和基本构成。这相当于对经济思想史的“第一次宏观”把握,然后进入仔细阅读阶段,即“第一次微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次宏观“,再一次对经济思想史进行提炼;如果需要,可以进行“第二次微观”......。通过这样的不断宏观微观的复合,可以快速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根据我自己的个人经验,”第一次宏观“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本学科著名专家撰写的综述性文章。
读书的第二条”武功秘籍“就是“写书法”。也就是说,读书一定要动手写。写是一种外化的方法,可以强化记忆与理解。我上大学时,曾经把吉米多维奇的《高等数学习题集》全部做了一遍,从此奠定了学习数学的基本功。根据这种思路,学习数学的一条捷径就是合上书本,把书本上的数学定理重新证明一遍。由此,不仅可以加深对于定理的理解,更能掌握定理成立的条件以及推广定理的可能途径,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文科生来讲,阅读之后,一定要进行总结阐发性的复述与写作。
(298)人机大战:机器能否奴役人类?
2016年3月9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与谷歌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的首场围棋比赛在韩国首尔四季酒店举行,“阿尔法围棋”获得首轮胜利。这一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其根本原因来自于对机器是否能够奴役人类的思考与忧虑。
为了准确回答机器能否奴役人类这个问题,必须分析清楚人机大战的本质。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讲,人机大战的博弈双方分别是人和机器。在3月9日的这场比赛中,人类的代表是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机器是谷歌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阿尔法围棋”是安装了人工智能程序的机器。人工智能的基础是思维规律,思维规律本身具有自身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性主要表现为自组织和自我完善功能。这就是说,一旦给机器输入人工智能程序,机器就具有了“思维”能力。这就和数学的发展有点类似:虽然数学来源于实践,但是,数学基本形成自己的体系之后,就会从其内部延伸出许多新的研究专题,相当于数学系统的自组织和自我完善。由此可以看出,人机大战的本质是人与思维规律的对弈。因此,“阿尔法围棋”战胜李世石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在博弈中,李世石使用的是个人的智能,而“阿尔法围棋”使用的是“编程者们”的集体智能。根据系统科学原理,社会知识大于任何个人知识。2、作为具体的个人,李世石容易受到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其思维,而“阿尔法围棋”不会受到这些影响,能够严格按照思维规律进行自组织和自我完善。
但是,归根结底,机器的智能是人类输入进去的。机器智能的最高水平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类对思维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二是技术实现问题,即如何将人类所掌握的思维规律“输入”给机器,在机器上实现思维。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机器可以战胜人类中的个别成员,但是,永远无法战胜整个人类。机器永远无法奴役人类。
(299)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根本出路
2015年,美国GDP全球第一,中国第二。因此,中美关系如何对全世界有着巨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做了阐述:一是不冲突、不对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赢。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说:“在中美关系上,我们试图采取一种大国关系的新模式:相互竞争的同时,在有共同利益的问题上深化合作。”
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和平崛起。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中美关系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全球义务和全球责任;二是美国必须适应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从邓小平时期的“韬光养晦”,江泽民时期的“有所作为”,胡锦涛时期的“和平崛起”转变为习近平时期的“主动作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障碍,一是缺乏充分的战略互信,二是美国必须学会和适应与中国等世界各国分享在国际体系中的领导权。
克服这两个障碍的根本出路就是信息交流和沟通,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应当是我们在系统经济学中提出的层级过渡原理。其大致意思是说,从技术层级到经济层级再到政治层级逐步递归演绎生成,即:技术→经济→政治。解决政治冲突的根本途径,就是首先把政治冲突“还原”到经济层级,然后再“还原”到技术层级,在技术层级上,可以通过揭示自然规律达成一致和形成共识,至此政治冲突就可以得到根本解决。这也是建立中美两国战略互信的科学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国家都是全球经济系统中的一个构造性元素,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与此同时,每个国家都在全球系统中享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只有在这种系统主义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是建立世界各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00)全球系统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
2016年3月12日,收看了中央电视台转播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带领三位副行长的记者招待会,总体感觉有点失望,关键是他们都没有提到系统思维和系统经济学,这也许是作为系统经济学人的学术偏见。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作为管理这么大国家金融的央行领导不能没有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座谈会上提出,要把长江经济带看做一个整体,要加强系统思维。遗憾的是,习总书记的这句话没有引起媒体和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金融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经验和喊喊口号很到达到理想的效果,最需要的是思维升级,从经验思维、从传统思维升级到系统思维。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全球化,其本质是全球系统化,世界各国变得互联互通、越来越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具有复杂因果关系网络的大系统。经济全球化是唯象描述,我们偏好使用全球系统化。全球系统化不仅是现象层次的唯象描述,更揭示了背后的本质,即系统化,由此便可直接使用系统科学和系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按照这种观点,当前中国金融问题的科学提法应当是“全球系统化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将其展开一点就变成了如下的问题链:
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符号经济→全球金融系统→全球系统化背景下: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
按照上面的思路,探讨中国金融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全球系统化,特别是全球金融环境的影响。其中应对“美国元素”给予特别关注和研究,这不仅因为美国是全球第一的经济体,更重要的是因为美元是事实上的“世界货币”,由此使得美国完全可以通过对美元的操纵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甚至可以通过对美元的操纵实现对他国财富的掠夺。因此,研究中国的金融改革问题,首先必须对我国与全球金融系统的“界面与接口”及其传导机制进行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其次,应当深入研究我国金融系统的特点和规律。第三,必须深入研究我国的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机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只有正视问题的存在,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而不能漠视或掩盖问题的存在,由此才能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总之,中国金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采用系统思维和系统经济学方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学术散墨[M].北京:中国书店,2012.
[5]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原理:概念、原理与方法论[M].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
[6]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3.
[7]昝廷全.沟通就是零距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8]昝廷全.产业经济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钟学富.社会系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何正斌(译著).经济学300年[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1][美]加来道雄(MichioKaku)(著),伍义生,杨立盟(译).物理学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12]清崎·莱希特.穷爸爸富爸爸[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8.
[1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4]昝廷全,昝小娜.系统需求理论初探[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15]昝廷全,刘彬,徐林发.特征尺度理论:经济学中的短期、长期与可持续发展[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6).
[16]昝廷全.临界战略初探[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17]昝廷全.层级战略初探[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18]昝廷全.创建企业的三个理由[J].企业活力,2004,(4).
[19]昝廷全.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系统经济学透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20]昝廷全.经济系统的认识和描述:认识相对性原理[J].经济学动态,1997,(2).
[21]昝廷全.企业实现可发展的资源位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3月转载.)
[22]昝廷全.如何从‘零’创建大型企业[J].企业活力,2002,(1).
[23]昝廷全.特征尺度理论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层级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层级过渡原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25]昝廷全.系统时代:从“规模经济”走向“系统经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2).
[26]昝廷全.系统营销的三个基本原理[J].企业活力,2002,(9).
[27]昝廷全.制度边界的类型与意义[J].经济学动态,2008,(12).
[28]昝廷全.制度研究的历史深度[EB/OL].昝廷全博客,2013-05-29.
[29]昝廷全.资源位第三定律:连通性的经济学[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30]昝廷全.资源位定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责任编辑:龙学锋)
【系统思维】
激励思维 分享智慧
Systems Thinking(ⅩⅣ)
ZAN Ting-quan
(Chinese Center for Systems Economics Research,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The system sci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sciences in the 20th century.Systems thinking is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among systems sciences.6 topic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Every topic encompasses three modules:related topic + related theories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economics.It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the readers to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systems thinking that introducing systems thinking with concrete topics.
systems science;systems thinking;systems economics
2016-11-12
昝廷全(1962-),男(汉族),安徽界首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tingquanzan@cuc.edu.cn
F092
A
1673-4793(2017)02-00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