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怀勇
摘 要:我国很早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从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出发,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策略,希望能够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学生参与;主体地位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再加上教育本身的缺陷和不足,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课业繁重的困难,学校为他们开设了众多的课程,学习时间紧迫,教师又必须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般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一直是被忽略的。
教师认为,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学生对既有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对数学习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往往不太重视,学生对于数学理论的得出往往也不明就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这门学科枯燥乏味。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必须要适应新形势,在教学中植入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当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将学习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不仅要给他们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此外,还应该积极地转变僵化的课堂氛围,让枯燥乏味的课堂重现活力,让数学课堂变成生机勃勃的求知课堂,真正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主体参与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虽然在现代教学方法论中,还有很多领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关于教学主体的问题,在学界几乎是没有异议的。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的确立,是推进新教育改革的基础,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主体参与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推崇的就是让学生以教学活动主体的角色,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了。在构成教学活动的三个要素(教师、学生、媒介)中,学生起的是内因的作用,内因的状态是主动还是被动,关乎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显然,如果内因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都认同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然而,如果这个观点只是一句空话,那是毫无意义的,必须落到实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主体性可言,因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2.主体参与的必要性
学生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要求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尊重和展现,因此,主动参与、主动表现是每一个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得到真正的进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只是盲目地组织教学,那么教师所做的工作只会事倍功半。
三、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途径
1.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
课程标准指导与教材内容是教师展开教学的基本材料,是教师必须研究的对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应当对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有亲身的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现有的可供学生思考探究的题材,在教学中要充分反映这部分题材的数学实质、思考方法与研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所选题目的难度,要设计出有梯度的题目,让每个學生都能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提高。这样就避免了题目难度过大,部分学生无法下手的问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了。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将这一教育观念落到实处呢?
首先,在每一堂课中,教师都必须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尽量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一切都应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教学活动中的师生更应该形成良性的互动,进行知识和信息的碰撞。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尊敬师长,也应该提倡教师爱护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微小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更容易对老师产生亲近感,才更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配合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
3.调动主体的参与热情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数学理论都是从生活现象中被发现、被提炼的。数学知识既抽象又具体,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被初步地发掘出来。课后,教师不能只留下单调的课后习题,而应该多多组织课外兴趣活动,以生活为基础设计专题作业,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认识到数学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春梅.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主体参与意识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贾红霞.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