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性格的培养

2017-05-13 21:22卢晓爽
魅力中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培养

卢晓爽

摘要:音乐不只能从听觉方面带给人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对其它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人的感性能力培养,情绪的疏导与宣泄。而性格则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心理特征,并通过某些固化的行为体现出来,如单纯,坚强。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小学阶段,由于处于特殊年龄段,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还没有形成,性格也没有形成,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学生的性格培养起到积极作用。相关研究也已经证实,性格对今后的人生有重要影响。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性格的培养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儿童性格;培养

性格不只是对人的学习与事业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了个人发展。当前教育工作中,单一的注意对学生智力方面提升而对学生的心理甚至是性格发展未能给予足够重视。性格问题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拓展到了道德问题层面。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部分,音乐以其独特艺术魅力对人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学习音乐,让学生感悟到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完善的人格。

一、性格

性格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从心理学的角来理解性格,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及习惯化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性格是由不同的心理特征组成的。通常来说包括了以下方面,对现实态度的特征,如正直,勇敢,勤劳,节俭,自信,懒惰,自负,消极,自卑,自私等,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性格的意志特征,情绪特征,认知特征。意志特征体现在自学,果断,自制,盲目,软弱,依赖等方面,同样也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情绪特征体现在主导心境,个人情绪控制等方面。而认知特征则体现在思維,感知,想象倾向的不同。对于倾向于积极一面的,将其称之为良好的,健全的性格特征,反之则是不健全不完整的。

人的性格并不是严天生形成的,而在生活过程中受到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认为。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黄金时代就在儿童时期,个人行为模式与习惯在此时奠定基础。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就可能会对人格形成造成一定影响。并且想要施加影响就非常困难。通过不同年龄阶段划分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儿童性格形成。性格的萌芽期在3岁之前,自我意识在此时开始出现。而2至5岁性格的雏形形成。6至11岁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并且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工作的一部分,音乐体现了艺术美,包括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音乐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相应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与联想能力,为审美能力提升奠定基础。除此之外,音乐的作用还体现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潜移默化的对人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而美育则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重要内容。

三、音乐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影响

(一)自我对于态度的形成

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产生感悟。虽然这一时期,儿童无法用语言对其进行描述,但是这个过程是存在的,并作用于儿童心理。音乐教育可以为儿童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通过音乐来丰富自己的情感,进而引导关注自己的内心,并且依据自我内心的真实感受而有所追求。在不断满足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稳定、良好的性格。

(二)良好的习惯与态度培养

音乐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音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对音乐的认知,同时还有知识的积累。因此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同是也能形成良好的态度。习惯与态度会不自觉的迁移,除音乐学习,在其它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并最终影响到其性格的发展。

(三)正确认识的形成

儿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并非是单独的个体参与,而是教师与同学之间形成大的集体。某些音乐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同学之间的配合,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准,才能保证整体结果最优。通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儿童的团队与集体意识,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同时也有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对性格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音乐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不断强化这种集体与合作的意识,在以后甚至是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就会不自觉的将其作用于行为。

(四)对三观形成的影响

让学生正确的看待社会与人生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音乐教育同样对人的三观形成有重要作用。音乐对人的三观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长期学习与日常积累与感悟,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

(五)对想象力的促进作用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是无限的,儿童在这一时期,思维没有被固化,而且想象力也十分的丰富。而音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体现了作者的想象力。想象和联想是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欣赏音乐,对儿童想象力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四、音乐教育培养儿童性格的途径

(一)音乐作品的正确选择

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正确认识音乐教学对儿童的作用,而不能依靠传统方式,只是教会儿童唱歌或者是简单的乐理知识。同时也要意识到所选择的音乐作品质量对儿童产生的作用。音乐作品选择要结合到学生特点。由于在这一时期儿童身心尚处在发育阶段,优美轻快的乐曲往往更能引起儿童的兴趣,也更容易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从而引起共鸣。音乐选择时,教师要适当的考虑到不同儿童喜欢的类型及儿童的欣赏与接受能力。比如,性格外向的学生可能会喜欢一些欢乐,轻快的音乐,而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则更喜欢轻柔型的音乐。以此来保证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教学工作中,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到节奏以及歌词方面的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流行音乐与儿童接触的机率增大,其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可能对儿童成长起到负面作用,教师在这方面要正确引导,加以选择引用。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音乐教学工作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大量的乐理知识,也不是让学生对所有技巧都熟练。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旋律中的美,培养正确的审美,对人格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儿童而言,在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是多动,对外界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教学工作开展时,要营造轻松的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感情得到激发,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不同的音乐作品表达的情绪不同,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而言,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掌握要远比掌握大量的技巧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表达,感情韵律之美。通过不同方式为学生营造学习环境,能夠为学生的性格培养提供保障。总而言之,音乐教学工作,对音乐内在的感悟要比外在的技巧性知识掌握更重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三)多样的教学活动

音乐教学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方面要多样化。音乐不只是声音的表达,同时也带有肢体动作,通过肢体运动加深对节奏与情感的感悟。而节奏与韵律的作用又体现在让学生的动作更加协调、优美。音乐组织形式包括了合唱、乐队组织、演出、日常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公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现实中常见的例子是班级里总会有比较安静的学生,从性格方面来讲,属于内向型。这一类学生在表达,交往方面都不是特别主动,容易游离于集体之外,长期发展可能会产生孤僻心理,对今后发展不利。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从害怕表达到敢于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就可以慢慢的改变这一现象,从而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作为美育工作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审美的素养,通过音乐对其学习与生活调节,培养其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形成良好的性格。音乐学习不仅仅是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对儿童心灵的陶冶,通过艺术的熏陶感悟世界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对学生的性格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冬青.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儿童性格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35).

[2]许凤琳.小学音乐教学对儿童性格培养的作用分析[J].音乐时空,2015(12).

[3]徐莉琳.浅谈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J].才智,2014(04).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教育培养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分析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