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燕
摘要: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学会主动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更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科學知识的方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学习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堂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积极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在地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导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时,可以引用如下的一段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成因的探究能力。1994年3月26日早晨,南非的德边维切海滨,七岁的夏蒂随父母散步,突然,夏蒂发现海边躺着一个晶莹剔透的宝葫芦———一只漂流瓶。夏蒂捡起漂流瓶,打开瓶盖发现里面有一封中英文邀请信、一枚金光闪闪的金钥匙和一个用彩纸精制的小五角星,夏蒂高兴的跳起来。原来这只漂流瓶来历不凡,它来自1994年上海国际儿童文化艺术节的一项重大活动“我托大海捎封信”。1993年年初,上海市长亲手将200把象征上海城门的金钥匙,授予少年儿童代表,孩子们就将这200把金钥匙及中英文邀请信装进漂流瓶投放大海,世界各地的哪一位少年儿童有幸捡到这种漂流瓶,就会被邀请于这年七月到上海来做客。小夏蒂的父母将此事告知南非《每日新闻》,《每日新闻》随即刊出此消息,引起了轰动。夏蒂应邀于7月23日到上海来参加了国际儿童文化艺术节活动。笔者要求学生看完材料思考探究:大海为什么会传递信件呢?然后引导学生看课本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进行分析探究。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能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多元互动
只有构成整个课堂教学系统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之间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教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当中。每节课请一名学生来展示才华,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直观感。教师要根据每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直接提问,或是利用地图等资料,使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活动环节后是师生的角色互换,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再探讨,也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等形式巩固强化知识。
三、鼓励学生质疑,发挥学生潜能
质疑为学生潜能的开发提供了方向,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问“为什么”,使学生从质疑问题出发去思考、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在上每一堂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从文中找出不明白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再进行认真的思考、解决。学生通过质疑再思考来解决问题,加深他们对于教材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他们如何思考,进一步设问已有的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四、老师角色的转变
在原来的初中化学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角色是知识的灌输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播者。在新课改下,老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唱“独角戏”。应引导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一是做学习兴趣的启迪者。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原动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老师如果能从学生入门开始,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学生的一种乐趣。二是做学生做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引导者。由于初中学生第一次接受化学知识教育,既会感到新鲜,又会遇到许多以前没有碰到的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个遇到问题的学生都能平等相待,都要做到循循善诱,而不能对个别学生因为没有学会而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是歧视。三是做学生化学实验的参与者。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老师不仅要组织学生做好化学实验,更要在化学试验中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与学生一起去完成化学实验,不能像过去那样演示完了就没事了,而要手把手去引导学生做好化学实验,跟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的结果,一起进行实验的总结,在化学实验中始终把自己作为一个参与者。
五、抓住教材的编排技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教材中许多内容都体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图,如每章中编排的大量“活动”内容既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知识的承载形式。有的活动可作为新课的导入,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的则可以将“活动”内容有机地渗透到课堂中去。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在“众多的人口”一节教学中让学生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分析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和各种信息,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造各种探究学习的条件,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燕,苗深花.新课改前后初中化学教材的比较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1(07)
[2]张德富.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改变[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