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动构式认知分析

2017-05-13 07:53刘晓杨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认知

摘 要:作为一种特殊的跨语言现象,中动构式存在于世界上许多语言中。在该构式中,被动的参与者充当主语,而谓语动词却是主动形式。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以及中动构式的界定标准,通过观察大量真实语料,发现汉语中也存在中动构式。中动语义具有跨语言的特征,并且能在汉语结构中得到实现,其中“V-起来-AP”构式是典型汉语中动构式。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证实了“V-起来-AP”构式的中动地位,并对该构式中动词和修饰语的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深化汉语中动构式的界定。

关键词:认知 中动构式 V-起来构式 动词和修饰语

一、引言

(一)研究问题

中动构式也称中间结构,是一种既常见又特殊的具有跨语言特性的语言现象。中动构式在句法上为主动式,而在语义上又隐含着被动的意义。因其介于主动与被动之间,故称“中动构式”。“中动构式”这一术语译自英语“Middle Construction(MC)”,始见于Keyser&Roeper (1984),MC用来命名英语里的一种特殊结构。如:

(1)a.The chickens kill easily.(鸡杀起来很容易)

b.The book sells well.(这本书卖起来很好)

c.Benz cars drive fast.(奔馳汽车开起来很快)(Keyser&Roeper,1984)

中动构式己被西方语言学界所接受,作为一种跨语言现象,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语言学者的关注。朱德熙(1980)注意到了汉语中一种独特的格式即“NP(受事)+V起来+AP”,该格式具有“只报道状态,不报道事件”的特征。除个别学者认为汉语没有中动构式或者认为“NP+V起来+AP”只是汉语一般的话题句之外,部分“起来”结构是大多数学者至今所公认的汉语中动构式。

(二)研究理论和方法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为基本理论支撑,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内容在讨论汉语构式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语言研究的基本单位。“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Goldberg,1995)

描写与分析相结合,通过真实语料的考察,对该结构式中动词和形容词的使用情况做客观描述,然后在定量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文中所用例证都是真实语料,主要有两个来源:现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和北京大学在线汉语语料库(CCL)。

二、“V-起来-AP”构式中动地位的确立

(一)中动构式的界定

在以往的中动构式研究中,己达成共识的是把英语中“NP+V+Adv”句式作为中动构式的句式,该句式存在于主动结构和被动结构之间,句法上是主动式,语义上表被动意义。但在给中动构式下定义时,国内外语言学界所持的标准不尽相同。其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1.隐含施事论元界定标准;2.情态语义特征界定标准;3.主语致使条件界定标准。

以Keyser&Roeper(1984:381-416)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持隐含施事论元界定标准。他们认为,中动构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句子的逻辑主语即外部论元在句子中不出现,即得不到句法上的投射,但人们隐约可以感到在动作过程中有个被隐含的,即没有出现的施动者的存在。

以徐盛桓(2002)等为代表的学者把句法语义限制及其他特征作为对中动构式的界定标准。在他们看来,中动构式具有很强的情态语义特征,如情态性、非事件性、类属性等特征,这些可以作为中动构式的界定标准。

中动句主语的责任性指的是:中动构式的语法主语必须具有某种特征而使得动词所表达的活动得以发生(van Oosten,1986)。也就是说,中动句作为一个命题,其真假取决于主语的属性,主语的属性必须能够为事件的发生负首要责任。

(二)“V-起来-AP”构式中动地位的确立

Goldberg(1995)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要成为一个构式,这个结构至少有部分意义不能从它的组成部分中推导出来,也不能由其他已存在的构式推导出来。因此,“NP+V起來+AP”格式要成为一个构式,那么它的意义就不能是“NP”“V起来”和“AP”简单相加的结果。

(2)a.这辆车修理起来很容易。

b.The car repair-qilai easy.

c.The car repairs easily.

例(2)从语义上看,这辆车的某些内在属性使得它被任何人修理起来都很容易;从句法上看,句首“NP”即主语,是动词“V”的受事,因此,它不是句子的逻辑主语,而是有标记的主语。动词“V”的施事没有在句子表层出现,但是我们可以感到这个施事的存在,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修理这辆车的人”存在,这就是例(2)a的基本意义。很明显,这个意义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由此可见,“NP+V起来+AP”格式本身具有独立于动词义的整体意义。

(3)a.大多数菜谱上的菜读起来好,吃起来差。

b.Most of the menu reads well but tastes dull.

(4)a.这辆车开起来很快。

b.This car drives fast.

英语中的[NP(非施事)+V+Adv]与汉语中的“V-起来-AP”有很强的互译对应关系。英语中动构式与汉语的“V-起来”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在时态上,英语是一般现在时和将来时,汉语不与表时间的时体词“了”“过”“着”同现;2.主语都是谓语动词的受事,既有别于主动句,又不同于被动句;3.谓语动词都是动作性较强的二元动作动词。根据中动构式的界定标准,以上特征都是中动构式的典型特征。

“V-起来”结构之所以被称为中动构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在结构“NP+V起来+AP”中,主语“NP”必须是非施事论元的实体名词,谓语动词为主动句式,凸显其非事件性特征:不报导事件,只表述性状,且被动参与者充当主语而谓语动词为主动式的一般现在时。而汉语不与时体词“着、了、过”和“被”字共现。其二,中动构式的表层句法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对动作事件的发生起着致使或促动作用,即凸显主语的有责性。其三,凸显受事、隐含施事,中动词虽然是二元动词,但只能与其中的一个论元(内论元)发生语义关系。本文认为这三方面的特征可以作为中动构式的判断标准。

三、汉语“V-起来-AP”中动构式辨析

(一)中动词类型分析

在汉语中动构式中,袁毓林(1998)、曹宏(2004)认为只有自主动词中的及物动词才有可能进入中动句。自主动词也是动作动词,按照论元理论,可分为一元动词、二元动词和三元动词。北大语料库的真实语料显示,能进入“V-起来”结构的动词确实基本上都是自主动词,且绝大部分都是二元动词。

一元动词即传统上的不及物动词,其语义属性是“动作+自主±及物”,能支配的论元只有施事。如:

(5)我家的沙发躺起来软绵绵的,跟床一样。

(6)这种自然的、手工的建筑与人的关系更直接,更亲切,住起来也就更舒适。

例(5)、例(6)中的句首名词“沙发”和“建筑”,不是“躺”“住”的受事,都是表处所的名词,之所以这些一元动词能进入中动构式,是因为这些动词在特定环境中变成了施位二元动词。

二元动词就是传统语法上的单及物动词,其语义属性为[+动作][+自主]以及[+及物]。例如:

(7)把各地的异体字都算进去,彝文字母的总数可能上万。这么多字,学起来很不方便。

(8)这些原则,正如一切原则一样,都是说起来不难,而真正做起来不容易。

(9)这种类型的房子建造/盖起来很麻烦。

(10)其实,这种令顾客放心的“保险锁”制作起来很简便,只不过是在商品包装开启处设置一次性封条即可。

三元动作动词是三元动词的主体。作为动作动词,施事和受事是其必有的两个语义成分。有的三元动作动词也能进入中动构式,但只能由受事成分进入“NP”的位置,另一语义成分可用介词如“对”“对于”“给”等介引出来放在动词前面。如:

(11)我给他解释这个问题。(主动结构)

(12)这个问题解释起来不容易,但是对于他来说解释起来就很容易。(中动构式)

(二)修饰语分析

通过语料库搜集实例的观察,发现在“V-起来”类型的结构中表示难易程度的形容词性成分在该结构中出现频次最高,如“简单”“困难”“毫无困难”“谈何容易”“挺费劲”等。“V-起来”结构以形容词作修饰语的占多数,因为在汉语里,形容词可以位于动词的前后修饰动词,所以在汉语的中动构式里,中动词的修饰语是形容词词组“AP”。

(13)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等,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

(14)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

除了形容词词组作“V-起来”结构的修饰语外,也有其他类型的修饰语,如“像……”“如同……”“好比……”短语、否定式,但没有光杆动词。如:

(15)无花果,呈奶黄色,皮薄肉细,软糯多汁,气味芳香,甘甜如蜜,吃起来很像鲜嫩爽口的奶油椰丝点心,其风味颇似岭南的香蕉,深受人们的喜欢。

(16)恐懼感使我觉得前院那一段往日走起来很短的路如同黑暗无底的长廊,走不到尽头。

“V-起来”中动构式的修饰语还可以是动宾结构、主谓结构、使动结构。例如:

(17)厚厚的积雪踩上去发出咯哎的响声,大地上留下一串孤独的脚印。(动宾结构)

(18)这东西点起来味道很呛,人和蚊子都受不了。(主谓结构)

(19)这东西吃起来让人恶心。(使动结构)

由上文可知,汉语中动构式修饰语的语法类型存在多样性:主要是形容词词组,也可以是某些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使动结构)。

四、结语

(一)主要发现

本文基于认知构式语法对“V-起来-AP”结构的形式和语义进行了探讨。该结构以主动的形式表达被动的意义,凸显受事论元,隐含施事论元,表达非事件性,这些都符合得到认可的中动构式界定标准,也具备英语中动构式的基本特征即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因此,本文将此结构定义为汉语中动构式。

通过对真实例子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V-起来”结构中的动词类型基本上都是自主动词。而且,真正能进入该结构的大多是二元动词,这些动词在逻辑上与受事有选择关系,与施事有隐含的施动关系,在语义上既联系着受事论元又联系着施事论元。另外,该结构修饰语语法类型多样。除了出现频次最高的形容词词组以外,还有“像……”“如同……”短语、否定式,但没有光杆动词,而且其修饰语也可以是某些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使动结构)。

故本文认为,从跨语言方面来看,不同语言间的中动构式并没有普遍存在的既独特又一致的中动形式,而唯一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是中动语义。

(二)不足之处

第一,本研究只提及英汉两种语言里中动构式的研究,没有提到中动语义在其他语言中的实现形式。中动语义在不同的语言里寄生于不同的结构,本文没有探讨语言类型和中动语义实现形式之间的关联。

第二,本文将“V-起来”结构定义为汉语中动构式,但没有提及汉语中其他形式的中动现象。

参考文献:

[1]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1-4.

[2]Keyser,S.J.&T.Roeper.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J].Linguistic Inquiry,1984,(15):381-416.

[3]Van Oosten,J.Subjects and Agenthood in English[J].CLS13,1977:459-471.

[4]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5):42-52.

[5]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36-443.

[6]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刘晓杨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475001)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