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与评价

2017-05-13 05:58林意菊李宏发杨磊聂彩霞赵启邹王青周爱玲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7年3期
关键词:卫生部抗菌我院

林意菊,李宏发,杨磊,聂彩霞,赵启邹,王青,周爱玲

(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与评价

林意菊,李宏发,杨磊,聂彩霞,赵启邹,王青,周爱玲

(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前后本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并分析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7月 - 2014年12月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共3354例,对抗菌药物的种类选用、用药时间、药物联用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我院2011年7月 - 2014年12月Ⅰ类切口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有741例,使用率为22.09%,使用品种有11种,头孢菌素类最多,头霉素类次之;其中术前用药643例,术前30 min~2 h用药631例,合理率98.13%。使用抗菌药物病例中总预防用药时间<24 h的有295例(39.81%),≥24 h且<48 h的有129例(17.41%),≥48 h且≤72 h的有112例(15.11%),>72 h的有205例(27.67%)。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得到进一步规范,但选药不合理仍然存在,24 h停药率较低,>72 h的停药率较高。医院需要针对以上问题加强管理。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调查与分析

围手术期(Preoperative Period)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率[1],但在Ⅰ类清洁手术的作用一直存有较多的争议,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为评价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效果,了解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确定抗菌药物应用管理重点,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使临床医师合理、有效、安全、经济地使用抗菌药物,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对我院2011 -2014年Ⅰ类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资料收集与排除标准

表1 部分Ⅰ类切口名称及分布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选取本院2011年7月 - 2014年12月出院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共3354例。病例入选条件为手术切口为Ⅰ类切口的患者。排除术前已经使用过抗菌药物、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9/L和低于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0%、术后发热以及术后伤口感染的患者[2]。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国家卫生计生委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要求,填写本院制定的《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用Excel 2007软件对Ⅰ类切口名称及例数、选用抗菌药物种类、术前用药时间、总预防用药时间以及用药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3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定标准

按照原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3]和《国家抗微生物指南(2012版)》[4]应用抗菌药。术前静脉给药应在术前30 min~2 h或麻醉诱导时给予;若手术时间超过3 h,或手术出血量>1500 mL,则应根据药物半衰期,术中追加用药1次,药物选择原则: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推荐标准。围手术期用药时间: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特殊情况下不超过48 h。

2 结果

2.2 选用抗菌药物种类及合理性

纳入Ⅰ类切口的3354例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741例次,使用率为22.09%。其中2011年使用率为85.09%,2012年为17.6%,2013年为14.1%,2014年为19.06%。使用抗菌药物类别主要有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青霉素类,见图1和表2。

图1 2011 - 2014年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

2.1 Ⅰ类切口名称及例数

选取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共3354例,按照Ⅰ类切口手术例数统计,2011年255例,2012年773例,2013年1119例,2014年1207例。主要手术名称及构成比见表1。

2.3 术前用药时间

根据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规定,术前用药时间应该在麻醉前或术前30 min~2 h给药。纳入的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病例中,其中术前30 min以内给药的有39例(5.26%),30 min~2 h给药的有693例(93.52%),>2 h给药的有9例(1.21%)。

2.4 总预防用药时间以及用药合理性

纳入的3354例病例中,其中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有2613例,使用抗菌药物741例。2011 - 2014年使用抗菌药物病例中总预防用药时间<24 h的有295例(39.81%),≥24 h且<48 h的有129例(17.41%),≥48 h且≤72 h的有112例(15.11%),>72 h的有205例(27.67%),各时间段数据见表3。

表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统计

3 讨论

3.1 2011年所提取的数据为2011年7 - 12月的数据,因此病例数相对较少,从图1可看出,我院2012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即取得成效,2011年使用率为85.09%,2012 - 2014年均未超过30%。因回顾性统计较困难,因此并未统计和分析术后并发感染的情况。因2015年卫生计生委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中围手术期Ⅰ类切口术前用药的评判标准与《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不一致,因此2015年以后的病例均未纳入统计范畴。

3.2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术前用药的目的是使整个手术期间(从切开皮肤到关闭切口)保持血和组织中有效抗菌药物浓度,充分覆盖手术造成的高危污染期,此时手术部位流出的血液和组织液有强大的杀菌活性,能把造成污染的细菌杀灭于立足未稳之际(定植以前),术后及时停药是因为24 h后用药不再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且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容易诱导耐药菌,产生不良反应,且增加患者费用。目前国内预防性用药占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总量的30%~40%,除其用于结、直肠手术的肠道准备有肯定性结论外,对其预防手术后感染,尤其是在Ⅰ类清洁手术的作用一直存有较多的争议[6]。《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明确规定综合医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30%,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本院于2011年8月在全院正式全面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所有术前给药一律在手术室执行。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Ⅰ类切口主要集中在骨科和普外科;2011年预防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较多,大部分选药均不合理,大量使用青霉素类和头霉素类;2012 - 2014年用药范围大大缩减,但部分病例仍然存在选药不合理,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酶抑制剂。骨科以内固定取出术和骨折内固定术为主,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感染主要为阳性菌,宜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普外科主要以疝修补术、甲状腺切除术和乳腺包块切除术为主,按照推荐表宜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其他类别抗菌药物均不合理。

表3 总预防用药时间分布

3.3 所调查的病例中24 h停药率为39.81%,所占比例偏低。>72 h的停药率为27.67%,所占比例较高,这与骨科的脊柱手术、髋膝关节置换术,神经外科手术术后安放引流管,用药时间较长有关。根据2011 - 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7]等一系列抗菌药物管理文件的发布,全国抗菌药物的管理进一步得到规范。但从本院调查分析的数据看来,依然存在围手术期选药不合理,Ⅰ类切口24 h停药率偏低,医院药学部联合医务科在以后的工作中将需要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管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2004-08-19.

[2]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2006, 44(23):1594-159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2009-03-2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9-5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S].国卫办医发〔2015〕43号.2015-08-27.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S].2009-11-24.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84号.2012-04-24.

本文编辑:鲁守琴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for Type Ⅰ Incision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in a Hospital in Dali City, Yunnan Province, China

Lin Yi-ju, Li Hong-fa, Yang Lei, Nie Cai-xia, Zhao Qi-zou, Wang Qing, Zhou Ai-ling

(No.1 People’s Hospital of Dali City, Yunnan Dali 6710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for type Ⅰ incision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the special rectification activities in No.1 People’s Hospital of Dali City, and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rationality of drug use. Methods:A total of 3 354 patients having surgery with type Ⅰincisions in this hospital during July 2011 to December 2014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mong which the types of antibiotics, time for drug use and drug combinat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Results:Antibacterial drugs were used in 741 cases, indicating an application rate of 22.09%. A total of 11 types of antibiotics were used, most of which were cephalosporins, followed by cephamicins. The antibiotics were used in preoperative period in 643 cases, and 30 min~2 h before surgery in 631 cases, of which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rate was 98.13%. The total time of prophylactic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was less than 24 h in 295 cases (39.81%), not less than 24 h but less than 48 h in 129 cases (17.41%), not less than 48 h but not more than 72 h in 112 cases (15.11%), and more than 72 h in 205 cases (27.67%). Conclusion:The special rectiifcation activities of clinical drug use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by which the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 prophylaxis has been further standardized. However, there was still unreasonable drug use, while the withdrawal rate within 24 h was low and that more than 72 hours was high. The management of the above-mentioned issu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ype Ⅰ Incision; Perioperative Period;Antimicrobial Agent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969.3

A

10.3969/j.issn.2096-3327.2017.03.006

2016 - 12 - 06

林意菊,女,硕士,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yjl_jia@163.com

周爱玲,女,主管医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E-mail:806088020@qq.com

猜你喜欢
卫生部抗菌我院
什么是抗菌药物?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
卫生部崔月犁部长寄语本刊
卫生部顾问钱信忠为本刊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