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停顿法把文言文朗读进行到底

2017-05-12 02:15何春兰
新校园·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句读音韵断句

何春兰

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耗时多,效果差”的困境,对此,许多教师提出突出文言文“文”和“言”的要求,出现了不少认为能够达到效果的方法,其中最多的是各类朗读法。具体到教学效果,连重点字词的把握也难以过关。于是又回到了先前传统的做法——逐字逐句解释,既不能体现文言文之美,也说不上文化传承。

对于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翻译课文的通常做法,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为师的日子,笔者都不欣赏。几经摸索,几经检验,笔者归纳出“运用停顿把文言文朗读进行到底”的方法,效果颇佳,阐述如下。

一、文言文朗读的可行性

从古以来,有不少关于朗读的名言警句:“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些足以说明,针对文言文困境提出的朗读法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只能说明,朗读方法不到位,或者说,没有真正把朗读教学进行到底。那些朗读方法,名为方法,但是学生不能用,因为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所以,改变文言文教学的困境,要在认识朗读的重要性的同时,有一套可操作的朗读方法。

二、结合停顿,读懂文言文

文言文考核中,一直有“停顿、断句”的检测。这说明,断句、停顿是学生阅读文言文应具备的能力。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说明句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通过初中三年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在进行停顿或者断句时,相当部分人还是茫然无从下笔,学生还没有达到古代的童子习其句读程度。原因何在?因为出现在我们的手中的文言文已经有了标点,教师自然略去了原先句读方面的学习,考试时不理想的局面也在情理之中了。《师说》中也说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也就是说,只是教学生句读,还称不上老师。所以强调句读,是因为有了句读,才能读懂文章。

笔者认为,既然古人重视句读,而且又有停顿、断句的考核,就从停顿、断句入手来学习文言文的朗读。笔者把文言文停顿方法,如主谓分开、动宾不分开、状语独立等原则,放到日常的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有了日常训练,最后测试中的停顿、断句必定迎刃而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日常朗读中注意运用停顿的朗读,才能真正“其义自现”。比如,“其一犬坐于前”,按照停顿读“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就很清楚了,“犬”的含义、用法(词类活用)相信只要稍作点拨学生即可了解,既免除了过多的讲解,还印象深刻。再如,“今齊地方百里”,可以理解为“今/齐/地方百里”“今/齐地/方百里”,前一种理解中“地方”一词没有古今的区别,如果根据停顿法,明确地读“今/齐地/方百里”,不但知道了句子的正确含义,还读出了“地方”一词是古今异义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朗读文言文的时候注意停顿,即使比较长的句子,因为停顿,意思也清楚了。可见,正确地运用停顿方法有助于学生读懂文章内容。

三、结合汉语音韵特点,读出文言文之美

有了停顿,读懂了文章,但是,学生还是难以读出文言文之美。了解古人在音韵上的讲究以及古代诗词读来朗朗上口的特点,在声音停顿之处,再结合平仄,利用“平长仄短”的方法,注意声音的长短变化,同时结合上下文理解,明确关键词,并对其进行重音的处理,这样,文言文的节奏美、音韵美都表现出来了。读文言文时,甚至可用“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等词来形容。在这种朗读方法下,人物的精神、语言的优美都得以体现,伴随着的还有文本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

例如,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提示已经说明,这单元所选的是先秦诸子散文,通过学习,“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其中《公输》一文,有停顿地读第一段,“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事情的发展就一目了然。如果对于“十日十夜”予以重音处理,就能够充分体现出墨子为了阻止战争不辞劳苦的形象。对于孟子的文章,利用停顿结合平长仄短的方法,读到排比句时,学生就能感受到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体会到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读到舍生取义时,学生会联想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想到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还有诸多舍生取义的人。那一刻,儒家文化对于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响就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了。学生全心朗读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洗礼。

运用停顿把文言文朗读进行到底,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少了一言堂;学生多了学习兴趣,并且体会到了语言美,精神美,文化美。希望更多的教师、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朗读方法,读懂文言文,读出文言文的音韵美,进而品出文言文的深刻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朱义禄.《朱子语类》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李渔.笠翁对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句读音韵断句
短句(主语+谓语)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咬文嚼字”三篇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妙用标点巧断句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断句难不难
文言实词在断句时的标志性作用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