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在断句时的标志性作用

2006-07-27 05:32
现代语文 2006年5期
关键词:断句文意实词

朱 倩

给古文标点断句,一些文言字词,能够起到一定的标志性作用。最明显的是文言虚词,如见到“夫”、“唯”等,就要考虑它们是不是句首语气词,如果是,就要在它们的前面断句;见到“矣”、“哉”等,就要想到它们是句尾语气词,要考虑在它们的后面断句。其实,许多文言实词也具有这种断句的标志性作用。

1.“吾”字的断句作用

“吾”是第一人称代词(现在人们将代词看成实词),其用法较特殊,在上古时期一般不作宾语用,而是经常充当主语和定语,所以它用在句子开头的机会就多一些。如果“吾”是用在句子开头,则应在“吾”前断句。由于“吾”有这样的语法特点,标点古文时,可利用“吾”判断应断句的地方。如:

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国语·吴语·句践灭吴》)

例中有三个“吾”字,都用在句子开头作主语,它们的前面都是断句之处。这几句古文的正确标点断句是: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2.“是”字的断句作用

“是”在文言文中用法也比较特殊,常作指示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作判断句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由于“是”常作判断句的主语,而且经常复指前文的内容,用在一个判断句的开头,所以它前面往往就是需要断句的地方。如: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例中的两个“是”字,都是作判断句主语使用的,其前都是断句之处。这段文字的标点断句应为: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3.“或”字的断句作用

“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与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相比,“或”的用法较为单纯。“莫”可指代人,也可指代事物;可作无定代词,也常用为否定副词。而“或”一般只指代人,其含意是“有的人”,词性也比较单纯,一般只作无定代词,很少用作其他词性。“或”的这种词性与意义,决定了它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语,常出现在句子开头,因此“或”字前面往往就是断句的地方。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例中的两个“或”字,都作主语,其前都是断句之处。即断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时“或”前会出现先行词,限定时间或者范围等,这时应在先行词前面断句。如《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或”前有表示时间的先行词“今”,则在“今”前断句。

4.“弗”字的断句作用

“弗”是否定副词(现在人们将副词看成实词),表示一般的否定。“不”字也用于一般否定,但与“弗”相比,使用面很宽泛,既可否定动词,也可以否定形容词,所否定的动词可带宾语,也可无宾语。“弗”字却不是这样,一般情况下,“弗”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还不能带宾语。由于“弗”所否定的动词不带宾语,所以一般情况下它所否定的动词之后也就是句子的终了,即断句之处。如:

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例中的“弗”否定动词“知”,因此“知”后就是断句之处。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吾弗知,绝句。”指出要在“知”后断句。这段文字的正确标点是: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5.“非”字的断句作用

“非”也是文言文中用法特殊的否定副词,它的基本用法是对判断的内容进行否定,所处的位置恰好是判断句主语谓语之间。由于文言判断句一般不使用判断词,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有语气上的停顿,从标点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应断句的地方。否定判断和肯定判断相同,主谓之间也要有语气上的停顿,也要断句。由于“非”是用在判断句谓语的前端,因此“非”前一般也就是断句之处。如: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非圣人意也”是典型的否定判断句,“非”用在谓语部分的前端,它的前面应该断句。这段文字正确的标点断句是: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6.“否”字的断句作用

“否”是否定副词,也是一个用法十分特殊的字,它除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中表示否定的一面外,最常见的用法就是单独成句,表示否定的回答,与表示肯定应答的“然”相对。正是由于它单独成句,所以其前其后往往都是断句之处。如: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淳淳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这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的一段对话,其中有两处用了“否”。这两个“否”都是独词句,表示否定的回答,所以其前后都应断句。这段文字正确的标点断句是: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淳淳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7.“曰”字的断句作用

“曰”即说,是个动词,典型的实词。文言文中引用别人的语言,或记录什么人的话语,常用“曰”字。“曰”与引用或记录的内容之间应有语气上的停顿,也是断句之处。如果“曰”字前省略了主语,“曰”前也常常是应断句的地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曰”看成标点断句的标志。如: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孟子·梁惠王下》)

这是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前两个“曰”字前都有主语,应在“曰”后断句,后两个“曰”前省略了主语,“曰”前也应断句。这段文字的正确标点断句是: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其实,为古文标点断句,最根本的还是理解文意。文意理解了,一般来说,也就能够断开句子加上标点了。但是,许多文言虚词、部分文言实词、一些凝固结构和固定句式等,在不理解文意或不能完全理解文意的情况下,对理解文意和标点断句,能够起到提示和引导作用,这也是学习文言文不应该忽视的。

(朱 倩,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断句文意实词
参考答案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妙用标点巧断句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断句难不难
书面表达练与析
预测情节推信息,巧解完形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