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杰
摘 要 新课程的实践融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许多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本文就我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提请关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推行背景下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以导学为学习的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引导的一种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初中 英语教学 导学案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48-02
一、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教师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就英语学习而言,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语言敏感度、英语接受水平、个性特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决定了学生英语水平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别。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要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树立自信。“新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促进教师与学生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像一座桥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而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多把自己仅仅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以自我为中心,把学生作为观众,忽视了在学生中培养同教师的良好关系,进而阻碍了有效教学的发展。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调动其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英语教學中,多多留意生活和课本的密切联系,用好“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升华性情。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英语是千变万化的,绝不是语音、词汇、语法的机械组合。
二、学案导学法的优点
“导学案”,就是将课堂中要讲授的知识构建成一定的知识网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降低,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导学案能够将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提取归纳、总结,可以清晰地表达在学生的面前,这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的反应时间,也节约了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教师还可以根据导学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及时改进。导学案是需要学生通过预习完成的,所以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就能够养成预习知识的良好习惯,并且认识到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把当堂的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按照教材中的教学顺序依次分层地制成导学案的模式,包括新出现的重点单词、动词的用法、动词对应的搭配、重要的语法、句子等,让学生提前进行学习,从而对当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线,教学内容的脉络,从而有目标地进行学习,为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完成做好铺垫。
三、注重利用学案进行随堂检测
教师要注意的是随堂检测的时间应该在十分钟以内,时间太短,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时间太长,对学生和教师的时间都造成了浪费,而且很有可能不能当堂完成对题目的评讲,降低了随堂检测的效果。完成检测后,教师要注意及时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对自己还未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下面的学习中有重点、有方向地进行。课后巩固,即在课下给学生布置课后的作业,所以教师在导学案上设计作业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学生的情况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对学生未巩固的知识进行巩固,对学生未完全理解的知识点利用题目引导学生完成理解。但是在设计时教师要注意题量的适中,不能过多,但是也不能过于少。
四、教学方式灵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口头讲授、粉笔加黑板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枯燥,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单词、对话、课文及语法。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为了实现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观看动画的同时,笔者还在多媒体课件中配上了朗读,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方便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英语知识。
身处初中英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英语教学势在必行。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多媒体课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以期为同仁提供参考,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付兴勇.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1).
[2]胡成红.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2,(12).
[3]袁笠菱.多媒体课件在英语教学中效益问题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