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或一个寂静的出席者

2017-05-12 17:07范剑鸣
星火·中短篇小说 2017年3期
关键词:智性小站海子

范剑鸣,江西瑞金人,有诗歌、小说、散文、文艺评论见于各种文学期刊并收入年度选本,获过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井冈山文学奖。出版诗集《向万物致敬》。在乡下教书十五年,从事记者、编辑十年,现在某宣传部门工作。

多年以前,在网上偶然读到一个叫卢游的年轻诗人的诗。记得有首诗写校园里风尘的动静,我读到了其间的智性,语感很好,没有一般年轻人常见的那种故作高深然而轻淡无味、竭力深化终究琐屑破碎。读到卢游新近的组诗,他没有丢掉自己的优点,艺术上有了精进,深感欣慰。

安静成就了卢游和他的诗歌,安静是他在诗歌中的自我塑形。“来到这,无言以对,这大地的静默——”(《我来到这》);“一个人,坐下之后的安静——”(《下午三点所见》);“一切都已经被平息了/夜深人静”(《春风夜》);一个喜静的年轻人,多了一份沉思的气质。我常常觉得,一首诗歌要真正站立起来,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生命的气息,沉思的气质,想象的气力,开拓的气象。一般来说,年轻诗人难以兼备,特别是沉思的氣质。然而我在卢游笔下读到了。这种气质让卢游的诗歌有一种“运动着的安静”,为此能够无中生有,重建秩序,在诗歌中营造生命的景深,展示思想的深邃。《下午三点所见》就是一个例子。“所见”这种标题,现代诗人一般拿来记录日常场景、社会现实,而卢游在诗歌中让标题与内容形成一个跳脱——它实际记录了诗人的内心。“树枝上面”的一片“天蓝”,非常考验诗人的想象力。卢游不但无中生有展示了空间层次(“从天边蓝到天边/从整体蓝到细节”),而且充满时间的沧桑(“波痕褪尽,一片不曾被帆船/耕耘过的海——”)。卢游进一步在“天人合一”中格物致知,让“蓝天”最终成为人类的镜子,对应一种生命的形态,从而唤起一种理念:人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初心。

卢游让安静“随物赋形”,但不是参禅式的玄虚,而是有尘世、有人生。《我来到这》的暮色江山,《春风夜》的树笼灯光,《远山》的阳台独坐,《在湖边》的柳枝拂岸,《雨中漫步》的雨声淅沥,卢游恰当地把自己的身影融入其中,成为“一个寂静的出席者”(《雨中漫步》),自然推演出岁月流逝的惊觉,紊乱心跳的平复,生命美好的感激,万物相爱的欢欣。卢游取题的办法是简易的:在湖边,在河边,在这里;十二月,八月,五月……但他处理特定时空的事物却富有“心机”,他在诗篇中对智性发掘总会有一个交代,在实与虚之间有恰当的安排。在诗坛当前实录、即时、直截、反讽之风甚嚣尘上的背景下,这种写作定力是可贵的。这是赋予日常生活以诗性光芒的必经之途。《在河边》与柳枝交流之后,“我已经可以重新回到/身后的那个世界/我想我可以接受它/再一次的伤害——”,这种沉着和大度,省思和早慧,会让人忘掉他的年龄标签。在卢游诗中能读到许多这样有深度的句子,“醒来的事物是否都布满了伤痕?”(《清醒记》);“所有事物重返的面孔都澄澈见底”(《登灵山》);“是否有一首诗/如这微澜四散的湖水,依旧/游走在归来的途中?”……一般来说,脑子大于眼睛,虚写最能展示诗人的实力和水平。唐晓渡说,“诗歌从内部照亮并指引生命,理应成为生活的核心部分”,显然指这种诗性提升的能力。

每个校园诗人都会像海子一样构筑一座成长的“小站”。“草丛中一条小溪/一旦发现,就是一条河流”(海子《小站:期待》),卢游到了离开“小站”的时候了。作为生活在文化繁华时代的诗人,他可以有自己的雄心:“在最高的峰顶/放下一块石头/我要参加山的创造”(海子《小站:上山的孩子》),从而接受我们的祝福。

猜你喜欢
智性小站海子
入口、入心……一杯清茶 三人小站 四成市场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做解放儿童的智性教师
智性恋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小站
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