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
学生的学,实现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不断地成长”,最终使学生成为社会群体中有价值的一员。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成长过程中,如何不断地“收获”并“提升”、“完善”自己呢?就要具备基本的交流能力。在生活过程中、在自我价值展现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需求呢?还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交流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拥有交流能力呢?就要实现高效化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形成听能力、说能力、写能力。而在高中学段,学生主体意识较强、各方面能力发展也最迅速,这时的语文教学中最该帮助学生形成的就应该是“写作能力”。
一、通过“看”,积累下生活
学生要想实现写,就要积累生活。而让学生积累生活的主要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看”,拥有“看的能力”。这里所说的“看”就是“观察”,“看的能力”就是“观察的能力”。学生只有“看到了”才能“描绘出”,才能“想象到”。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讲”,还要引导学生去“看”。让学生用发现的眼光观察事物,及时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一点一滴。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之前,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收集、运用写作素材的能力得到提高。以苏教版《想北平》这篇课文为例,老舍先生用通俗质朴的言辞表达对北平的眷恋和思念,容易激情学生乡土情结的共鸣。在进行写作教学时,高中语文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圈划文中的优美语言,收集关于描写故乡的优美散文,鼓励学生回忆和观察乡土的特点再进行写作。即使对于平时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也能描述出自己故乡的面貌,激起学生用文字表达对故乡感情的欲望,逐渐提高写作兴趣。
二、拥有个性,“百家争鸣”
学习过程中什么才是最宝贵的?不是学生能够答出标准答案,而是学生拥有了个性化的、有价值的想法。学生的学不是为了“迎合”——“迎合”标准答案、“迎合”老师的想法、“迎合大众口味”,学生的学是为了使学生成为社会中有建树的建设者,让学生成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员,而不是成为机械化模板人才中的一员。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实现这一教育理念呢?即让学生写出真实感受。在笔者看来,让学生写出真实感受的最佳方法就是让学生写随笔文章。在写随笔文章时,不限定学生选取的内容和题材,可按学生的意愿选取诗歌、散文、文言文等写作文体,让学生能够真实发挥自身所长和创作力,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物、人物、事件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感。例如苏教版《我与地坛》一课中,我让学生提前自学课文,了解史铁生无法用双脚站立行走却跨越困境的艰苦过程,进行一次随堂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课文为写作题材进行读后感写作,结果获得良好效果。学生们都可以从史铁生的经历中得到启发,有的学生表达出磨难可以摧残一个人的身体,却无法打垮他的意志;有的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明需要在学习中也要不畏艰难;有的学生认为既然改变不了客观条件,就努力改变对人生的态度。在进行点评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既为学生在写作此方面内容的文章积累素材,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
三、结合阅读,以读促写
高中生毕竟是“在校学生”,即使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终究还是阅历不够,稍显“稚嫩”。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他们往往还是“以学为主”。通过学会实现会学,通过接受实现分享,通过借鉴实现创新。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实现写呢?就要让学生有写的内容、有写的方法、有写的感情,而阅读无疑是帮助学生实现可写、想写、能写的主要途径。所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以读促写。事实上,高中语文教材中加入情景配图,以专题形式编排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但仅依靠教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显然是不够的,还需鼓励和引導学生进行自主课外阅读积累,开阔自己的学习视野。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能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读者》《青年文摘》《探索发现》等优质文学杂志或报刊,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将课外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