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萍,沈德艳,杜小明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对策研究
司 萍,沈德艳,杜小明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发挥互联网的魔力,让大学生就业搭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动车,分享互联网红利,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就业指导人员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本文分析探讨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互联网时代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新特点,结果表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及指导人员应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就业体验等方式,多渠道、多方位、多措施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摆脱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瓶颈,从而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互联网思维;大学生就业指导;微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网络浪潮,我国传统企业及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越来越多的大众成为网民,但很多人仅仅停留在用QQ聊天、刷微博、微信对讲、电子阅读、网络购物的阶段,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正在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情况下,我国现有高校就业工作依然停留在传统意义层面,即高校或用人单位举办各种类型的就业市场,毕业生携带求职材料跑场应聘.一些大型招聘网站或政府网站虽然在举办一些行业类或地区类网络招聘,但也仅限于学生投简历、用人单位筛简历的阶段.如何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发挥互联网的魔力,让大学生就业搭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动车,是当前就业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也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就业指导人员以及用人单位亟待解决的难题.探寻互联网思维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新对策刻不容缓,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思维是相对工业化思维而言的,是一种商业民主化的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工业化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这三个大可以称为工业化时代企业经营的“圣三位一体”[1].互联网时代,这三个基础被解构了.产品更多地是以信息的方式呈现的,渠道垄断很难实现;最重要一点,媒介垄断被打破了,消费者同时成为媒介信息和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三个基础被解构以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力发生了转变,消费者主权形成.在消费者主权的时代,用户至上,你得真心讨好用户[1].
互联网思维究竟是什么?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先生在“势在·必行——2015‘互联网+中国’峰会”主题演讲中提到,最初传统行业认为互联网是虚拟经济,而当互联网发展越来越迅猛的时候,大家又把它定义为一个对传统产生颠覆、冲突和替代的事物.实际上,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技术工具、是一种传输渠道,互联网+则是一种能力,而产生这种能力的能源是什么?是因为“+”而激活的“信息能源”.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需要具有创造力和创新力的大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增添活力.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学校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必须改变,才能结合大趋势和大环境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毕业生[2].
1998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这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高等学校毕业人数的剧增不仅仅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而且意味着就业前景越来越不被看好.尤其近些年,我国传统经济受到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影响,经济形势变得极为严峻,传统经济不得不转型以谋求更大发展,减员增效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更加残酷的就业竞争以及前所未有的就业挑战摆在高校毕业生面前,大学生再也不是人们口中的“天之骄子”了.
在近些年媒体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报道和评论中,频率最多的当属“数字”.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2015年,749万;2016年,765万.据报道,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95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性问题,“事关千百万学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高校必须形成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失衡问题,而主要在于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等原因.一方面企业要找到一个胜任工作的大学生十分困难,留住人才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找到一个满意的以及合适的工作难度也在增加.供需双方严重不匹配,都如热锅上的蚂蚁.
微店创始人王珂先生说,“我们认为,未来所有的经济都将会被搬到互联网上,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会像水和电一样,成为经济的基础配备[3].”互联网技术自诞生以来,通过众多开发者一系列的参与创新以及使用者的广泛应用,长期以来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截至2014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79.6%,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2072万,增长率为8.1%[4].而2013年,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56亿,占青少年总体规模的71.8%,与2012年相比增加5.4个百分点.手机已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终端[5].另一项调查表明,截至2013年底,青少年网民利用手机、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设备的比例分别为86.3%、71.2%和51.2%.其中,青少年手机用户上网规模已达2.21亿,相较2012年同期增长了12.8%.中国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0.7个小时,较2012年,大学生每周上网时增长了2.3个小时[5].
2015年,随着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互联网+”成为社会热点,继之而起的相关活动风起云涌.互联网、微信、QQ、微博、博客等新媒体形式以其强烈的互动体验吸引着大学生群体.
互联网环境影响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是虚拟社区的拥有者,其思维方式与传统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新时期,全面认识和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面对他们的求职新特点,运用互联网思维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变革,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全面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经常听到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或者辅导员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么多就业岗位,我们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学生怎么就无动于衷呢?”困惑的不仅仅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有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一位企业人事专员说,“今年我们经济形势不好,精简了不少岗位,但是还是拿出了一些岗位进行招聘,但是学生热情好像并不高啊!”一方面是用人单位的急于用人,一方面是学生的无动于衷,就业的痛点在哪里?
如何应对在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就业新形势,是刻不容缓的难题,它并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作为渠道工具,也不是简单地搭载在互联网平台上,而是在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趋势下,把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和多年来大学生就业痛点结合起来,探索出新的方向.
互联网是新兴行业,“90后”大学生本身就是在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接受度高,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创新能力强,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势必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就业,进而高质量就业.
4.1 加大高校就业课程的建设力度,使之迎合学生时代特点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堂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费尽心力备课、讲课,可学生并不领情,翘课、上课开小差、偷用手机等现象屡禁不止.既然现有90后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与其在课堂上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不如因势利导,让手机“活”起来,让就业课堂“活”起来,让互联网在课堂上充分施展它的魅力.可以将就业指导课程与手机APP联姻,把就业政策、职场理论、就业知识、就业热点、就业观念等等嵌入手机APP,让被动听讲的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起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感受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魅力.通过开发网络求职系统,增加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互动体验,通过手机摇一摇、扫一扫等方式创设网络入口,让学生直接与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或者面试官进行交流,从而获得最直接的信息与感受.通过互联网平台,让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手机等新媒体终端访问,并提交求职材料甚至可以参与面试;用人单位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招聘一体化,审阅求职材料、在线笔试、在线评卷、在线面试、结果反馈等,提高招聘效率,节约招聘成本,形成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双赢.
4.2 加大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力度,使之迎合社会发展
现有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材主要是按照传统的就业模式进行编写出版的,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状况不相匹配,不能适应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他们思维活跃,信息来源广,知识更新速度快,老旧的教材必然不受欢迎,利用率也不高.加大就业指导课程开发力度,对上学生的口味,让就业课程“活”起来,众望所归.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有关就业的新闻热点及事件、就业案例等引入课堂,通过手机APP在课堂上实现无缝对接,既弥补了就业指导课程教材老旧的不足,又通过学校主动介入、引导学生,实现学生线上、线下互动的就业指导局面,解决学生课堂上偷用手机屡禁不止的困境.
4.3 加强学生职业体验,加深学生职业感受,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学生对职业的体验无非来源于三个渠道:家长及其亲朋、影视剧、书本描述或实习实践.无论是哪种,他们都无法亲身感受到某种职业的真实情景.在手机APP软件中嵌入职业体验环节,将现实生活中的多种职业通过虚拟社会来实现,加强学生对职业的情感感受.这样,学生可以在线上体验多种职业,强化对该种职业的内心感受,从而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帮助他们初步完成职业的选择,为最终线下选择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4.4 定制个性课程,加强就业指导及帮扶的精准服务
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和服务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在功能都能被满足的情况下,消费者的需求是分散的、个性化的,购买行为的背后除了对功能的追求之外,产品变成了他们展示品味的方式.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就是一个测试的过程,要求你的产品是一个精益和迭代的过程,根据需求反馈成长[1].
美国从市场的变化趋势得出一个最新的预测判断:在“改变未来的十大科技”中,“个性定制”名列首位.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或从业人员,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如何快速且有效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一项很大的挑战.通过手机APP,学生可以将就业困惑、择业难题等适时与职业指导教师或者职场专业人士沟通,及时解决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学校通过就业服务平台为学生推送雇主就业岗位信息,将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与雇主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进行实时比对,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智能化匹配关键信息,使个性化要求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实现,做到个性化服务、就业过程动态管理,使学校就业服务更加精准.通过将学生及用人单位信息大数据分析,学校可以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就业指导相关政策及服务内容,数据分析结果也可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及有力的支撑.
4.5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为就业指导服务提供强大的后盾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指派专人或者团队负责网络课程开发、课程维护、数据统计、实时更新等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发布就业信息,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体验,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因为与人性相关联,体现了人的需求和品味,所以,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是极致性能+强大的情感诉求的终极表现[1].“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性、协作性与自由分享,有没有爱,也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赶上时代的潮流,掌握学生的求职心理特点,将“90后”毕业生张扬的个性与社会的大熔炉及时且恰当地融入,是高校进行精准就业服务的必由之路,也是在国家政治、经济新常态形势下高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1〕 互联网思维是什么[EB/OL].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9faa72315f2dd3473c28cb2f.html.
〔2〕崔红志.“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就业趋势研究[J].艺术品鉴,2016(15).
〔3〕谢晓萍,等.微信的力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0.
〔4〕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http://www.docin.com/p-1206406595.html.
〔5〕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5e3183d011ca300 a7c39023.html.
G646
A
1673-260X(2017)04-0152-03
201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