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旭芬
摘 要: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穿插适量的视频资源辅助教学,这样就能把原本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枯燥的学习内容生动化。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论述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穿插视频资源进行辅助教学的策略、方法与功效。
关键词:初步资源;历史;穿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4B-0113-02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念,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在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高效化。初中历史教材中,大都是以文字表述或图片等静态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呈现,静态形式的学习内容对于初中生而言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有一些历史题材的视频其实蕴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适时为初中生穿插一些视频资源,把教材静态的内容动态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他们高效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一、穿插视频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一)在课程引入时穿插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个切入点是否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将直接决定本节课的教学成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都是静态导入,这种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如果在导入环节增设相关视频资源,通过“化静为动”的策略能产生极大的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给学生播放了电影《大刀王五》中的相关片段。这部电影是以戊戌变法为时代背景,以感性和直观的镜头展示了那一历史阶段中各种政治以及社会力量相互交织的时代特点。这段电影是对教学内容以及时代背景的补充,也是对历史知识的拓展,使得静态、枯燥的历史教材更具动态化,学习起来也更加生动有趣。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极大的帮助,学生可以迅速进入教学主题中,并激发他们自主探求新知的兴趣。
由此可见,对于历史教学首先要保证素材的丰满,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适当穿插视频资源,以此作为课题的切入点,使静态的历史知识进行动态演绎,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在教学重点处穿插视频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重点处为学生穿插相应的视频资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从而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纪录片《中国近代风云录——鸦片战争》。这部纪录片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上半期,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中英两国之间的战事以及之后签订的对中国极为不平等的条约,影片后半部分还逐一介绍了条约对于中国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学生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历史知识,紧抓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同时印象比传统教学更为深刻。还有部分学生通过对影片的观赏进而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非常浓厚的研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下,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更促成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能力。
以上案例中,根据《鸦片战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在课上为学生穿插相应的历史纪录片,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从而为他们高效的学习做好资源储备。
二、穿插视频资源,引发历史探究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課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并同时引导他们主动分析问题,学会自主解决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习得历史知识,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初中生开展对历史的探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穿插恰当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实现对历史的探究。
(一)借助视频,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借助视频资源能够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引发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从而为他们之后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课时,为了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圆明园遭受的巨大损害,我借助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圆明园现在的残壁断垣,再结合教材中描绘的过去的灿烂辉煌,在如此情景下,学生们会累积出丰富的思想情感。有对世界第一园遭受损毁的惋惜,也有对当时列强的残暴行径感到愤恨,还有对清末政府的无能而感到无奈。我以此情感作为基础,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1.什么原因导致辉煌灿烂的圆明园被毁于一旦?2.你怎样看待当下对圆明园进行重修的建议?3.从火烧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中,你可以总结出怎样的历史教训?这三个问题的提出,既围绕教学重点,同时也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衍生,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研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能力。除此之外,学习历史必然要以史为鉴,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并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
在上述的案例中,借助多媒体引入视频资源,为初中生的学习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参与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既能有效推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课堂教学深化的体现。
(二)借助视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
影视作品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细致观察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探究、分析能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适当穿插与历史教材相关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作深层面的探索和思考,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既可以增强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以及分析能力。
例如,在教学《昌盛的秦汉文化》这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复活的军团》这一视频,并引导学生在观看后展开讨论。学生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会依据个体思维模式提出对于秦国历史的观点,同时形成对秦国历史的全新认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辅助,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endprint
以上案例中,视频资源的穿插有效地丰富了初中生的学习内容,并且激发了他们探究思考的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穿插视频资源,触发学生的历史感悟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历史情感的激发。实际上,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情感的形成需要漫长的累积过程,需要相应的情景烘托,而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视频资源集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和静态的历史图片相比,其带给学生的是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应当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视频资源,用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
例如,在教学《血肉筑长城》这一课时,我借助电视剧《亮剑》中的战争片段作为辅助教学,虽然展示的时间不长,但是,情节精彩足以表现共产党人浴血奋战以及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更容易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其情感发生转变。由此可以看出,结合历史教材,借助影视片段,通過展示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情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爱党、爱国之情。
实践证明,在丰富的视频资源的带动下,能够有效激发初中生在具体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累积历史情感。这些效果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远远不能达到的,如果运用得当自然会事半功倍。需要注意的是,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视频资源功能仅限于辅助,切不可过度滥用视频,由此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功能。
四、穿插视频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初中生历史课程的学习,我们应更关注拓展性,借此提升其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出相同的主张,应当引导学生在课后展开开拓性学习,使学习效率更高效。确实,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很难实现拓展性训练。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资料的播放,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拓展性学习。
例如,在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已了解到一些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诱因,对于中国当时的影响也有了初步印象。在课堂教学的结尾环节我给学生播放了影片《林则徐》和《鸦片战争》中的部分片段,电影片段是对战争的形象化表现,和书本上线性的介绍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能够起到放大历史背景的效果。当播放结束后,我提问:“在当时,中国主要采用了怎样的禁烟方式,主要有哪些禁烟运动?以个人的观点来看,如何评价林则徐?”学生们根据电影片段以及教师的引导性提问,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开展拓展性研习,有效地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
可见,在历史课堂教学结课之时穿插视频资源,能够有效地拓展初中生历史学习的空间,引导他们在课后进行继续学习,这对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很有好处。结合当前的历史教材,适当地穿插视频资源对于学生的拓展性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同时也使学生的课后探究性研习更高效,使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内,这也是对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性学习理念的有效落实。
总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不再是不可逾越的藩篱。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而言,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也要具备大胆创新的魄力和能力,要善于借助视频资源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视频资源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功能。由此,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分析历史问题的习惯,帮助学生累积历史情感,从而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丰富,收效更显著。
参考文献:
[1]袁伶俐,朱怀宇.浅谈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师,2011,(2).
[2]常丽.适时 适度 适当:对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0,(6).
[3]魏登云,陈斌.新课改背景下影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
[4]陈宗让,李骥平,李晓铭.教学视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
[5]李忠海.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J].中外企业家,2013,(26).
[6]高浩.初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