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少民族”大学生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研究

2017-05-09 03:32韩汪慧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4期

韩汪慧

摘 要:本文以内蒙古东部地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达斡尔族三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首先采用文献法对哲学和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敬畏生命的思想进行整理,然后采用情景实验的方式研究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通过回忆诱发生命敬畏感,在情绪状态下研究生命意义感的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三少民族”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生命敬畏感水平较高,民族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显著。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生命教育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生命敬畏感;生命意义感;三少民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4B-0010-03

一、问题提出

生命是人思想与行为的载体,对于生命的认知、情感和态度隶属于个人的精神层面,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于自己根本的评价和面临困难乃至生死时如何抉择。在古代,无论国内国外都认为生命是宝贵而神圣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很多种力量都超越了生命本身,打破了生命原有的限制,此类现象给个体、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应该从精神层面去引发个体和社会对于生命的关注,因敬畏而尊重生命且保护生命,进而寻求生命的意义。

本文以内蒙古东部地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达斡尔族的大学生为被试对象,因这三个民族人口较少,故又称之为“三少民族”。在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层次的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下本民族个体的生命观念。以这三个少数民族的个体为被试对象,可以看到在这种独特文化与传统背景的影响下,个体的生命敬畏感和生命意义感。总结其特点可以为生命教育提供依据。

二、生命哲学视角下的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

对于生命与生命意义追寻的研究最早是在生命哲学领域中进行的,生命哲学中认为对于人们生命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人们如何看待生命意义,而敬畏生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敬畏生命的基础是对于生命的关注,亨利·柏格森认为,如果注意力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生命的持续性上,就会发现真正含义。他的理论中强调,用连续整体的眼光去关注生命的本质从而获得意义感。其次,在生命体验中产生生命敬畏感。威廉·狄尔泰认为,体验对于生命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他将生命的意义放置于生命经验之中,并构成经验的联系。个体在不断回忆过去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产生对于意义的认识,这种意义是通过内心体验和直觉进行把握的。前两种理论之中,虽然都包含有敬畏生命的哲学思想萌芽,但是较完整的提出敬畏生命哲学理念,并阐释敬畏生命与获得生命意义关系的是阿尔贝特·史怀泽。他认为,敬畏的对象应当包括人类生命和其他自然生命形,并且还提出“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同时他还认为,对于生命敬畏的体验能够经由自我意识创造出精神的、新异的和意志的能力,最终获得生命的意义感。

从以上不同哲学家对于生命哲学的阐释中可以发现,个体对于生命的体验和认知会直接影响到生命意义的产生。当个体能够因为尊重生命、敬仰生命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时,个体内心便产生了强烈的对于生命的敬畏感,从而实现生命的全部价值,获得生命意义感。

三、内蒙古“三少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意识及敬畏感

在内蒙古东北部生活着三个少数民族,清代的史料中有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称为“索伦部”“使鹿部”或“打牲部”的记载,通过研究这三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发现在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敬畏自然与生命的思想。这种思想最早来源于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依赖自然的同时也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在自然的双重作用之下,对于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因为心存敬畏,这三个少数民族逐渐形成祭祀山神、祭祀猎物,用餐前祈祷等习俗和仪式。直到现在,他们依然注重生态与资源的保护。例如,鄂伦春族在割取桦树皮时尽量不伤害其内部,使其可以继续生长。此外,萨满教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对于敬畏生命的意识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萨满的宗教仪式中更多的是在强调对自然生命和自身生命的敬重。

四、内蒙古“三少民族”大学生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实证研究

(一)心理学中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已有研究

敬畏感是不同学科都在研究的概念,其中心理学对其研究开始的比较晚,通过原型特征的方式概括出两个核心特征,一个是知觉到事物的浩大,另一个是顺应的需要。对于敬畏感的诱因进行研究,发现有一类敬畏感的诱因是与生命相关的,与对照组相比较观看分娩更容易引发个体的敬畏情绪,因为生命本身就有着神奇而伟大的特征,敬畏生命就是保存生命,顺应生命的发展规律。国内对于敬畏生命和生命敬畏感的相关讨论大多集中在伦理学和哲学之中,近些年来有人看到敬畏生命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逐渐予以重视。对于敬畏感的已有研究还表明敬畏感可以改变个体的感知与社会行为,改变自我意识,会将自己归于更大的整体之中,更愿意与他人进行连接。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内蒙古民族大学、呼伦贝尔学院,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寻找到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达斡尔族的被试对象共92人,发出问卷92分,收回问卷92份,有效问卷90份。其中鄂伦春族24人,鄂温克族 30人,达斡尔族36人。

(三)研究工具

1.自编生命敬畏感开放式问卷。

2.里克特情绪等级评定。

3.本文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PIL),包括 20道题目,以7级计分方式作答,4的位置代表中立,两端各有相对的形容词句,被试者依个人的实际感受加以选择。量表分为生活态度、生活目标、生命价值和生活自主四个维度。

(四)研究过程

本文采用回忆书写任务启动和自我评定的方法对生命感进行研究,采用等级评定量表对生命意义感进行研究,并对两者关系进行讨论。

研究过程首先让被试者回忆在成长过程中有关生命敬畏感的相关事件,为了使得回忆能够有效进行,为被试者提供了回忆用的提纲,并要求被试者將回忆内容写下来,其中包括引起生命感产生的诱因、场景以及对于生命深刻理解的事件。之后,要求被试者对生命敬畏感进行等级评定(1代表感觉强烈,7代表没有感觉)。最后,采用生命意义感问卷(PIL)对生命意义感进行评定。endprint

(五)研究结果

1.各个变量人口学变量分析。

所有被试者的生命敬畏感得分为1.98±0.924,低于中位数4,说明对于内蒙三少民族被试者来讲能够体验到生命的敬畏感,其中感觉很强烈(评定为1)占33.3%,感觉较强烈的占44.4%,累计百分比为77%。

生命敬畏感在性别维度上男女差异显著,t(88)=-2.16,P=0.33,女性生命敬畏感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的得分,说明男性对于生命敬畏的感受远高于女性生命敬畏感。在民族维度上对三个民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民族间生命敬畏感差异不显著,F(2,88)=0.01,P=0.99,说明三个少数民族对于生命敬畏感受接近或相同。

所有被试者生命意义感为97.24±11.01,其中生活意义明确者即生命意义感总分≥112者为11人,占总人数的12%,总分≥92,接近70%的被试者能够有生命意义的感受。生命意义感PIL四个分量表分别为:生活态度37.59 ±5.089、生活目标 22.04±3.63、生命价值 21.81±3.29、生活自主性20.51±3.82。其中生活态度得分较高,生活自主性得分较低。

对生命意义感及其分量表在性别维度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命意义感总分男女差异显著,t(88)=2.537,p=0.013,男性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女性,在分量表中,生活态度男女差异极其显著t(88)=2.887,P=0.005,生命价值男女差异显著,t(88)=2.004,p=0.048。其余两个分量表性别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生命意义感的民族差异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其分量表在三个民族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也就是三个民族的被试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感知具有一致性。

2.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关系研究。

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均是对于生命的认知与态度,是在总结已有生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敬畏感及生命意义感分量表做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总分以及生活态度分量表存在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生命意义感得分较高者,对于生命敬畏感得分较低,即对于生命敬畏感感受较强烈。

五、结果讨论

本文通过回忆有关事件来启动被试对象的生命敬畏感后可以发现生命敬畏感评定的均值远低于中位数4,也就是回忆唤起对于生命敬畏的体验水平较高,受测者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三个少数民族,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点,首先是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接近自然的,所以有比较强烈的生态意识,这会使他们对生命有着与生俱来的敬畏感。其次是由于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的思想让个体心有崇敬,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验,才会容易启动。

通过对被试者回忆的材料进行分析后发现,能够引起各个生命敬畏感体验的事件,首先是生死病亡,其次是在重大灾难面前生命的顽强以及为了生命的英勇,再次是传统的民族宗教仪式,最后有被试者认为自己民族人数少,让自己觉得自己的生命是珍贵和神圣的。综合以上发现,能诱发个体生命敬畏的因素符合敬畏感的两大核心特征,一是知觉到事物的浩大,这种浩大是一种相比较后的体验,特别是生命的神秘与复杂。敬畏感的第二个核心特征是顺应的需要,顺应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并接纳新的知识和事物,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个体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当个体有敬畏体验时对生命会有不同的认知,符合敬畏感原型特征。通过内容分析也表明,对于三少民族大学生而言,生命敬畏感的诱因有其独特性。

就生命敬畏感的人口学变量而言,生命敬畏感性别差异显著且男性生命敬畏感显著高于女生,在民族方面差异并不显著,是因为三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地域非常相近。

从生命意义感总分的分布看,总分≤92者为28人,仅占总人数的31%,也就是说,在情绪启动的条件下有69%的个体有生命意义感,其中有12%有明确的意义感。其中包含的四个分量表分别代表了生命意义感的不同方面。

生命敬畏感评定得分与生命意义感总分存在着负相关,也就是生命敬畏感高的个体生命意义感也较高。充分体现了生命敬畏感对于生命认知的作用,对生命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六、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及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内蒙古“三少民族”大学生有强烈的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两者之间相关,其中引起敬畏感的诱因受民族、文化和宗教的影响。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两者在三个民族间的差异不显著,性别差异显著。生命敬畏感的提升有助于对生命的认识并构建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感。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内蒙古“三少民族”大学生生命敬畏感与生命意义感发展现状研究CXJJS15001。

参考文献:

[1]亨利·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威廉·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张夫偉.狄尔泰生命哲学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鲁东大学学报,2009,(26).

[4]刘晓春,刘翠兰,刘晓红,刘军.鄂伦春族风情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