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开展母亲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2017-05-09 17:22李从娜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母亲大学生教育

李从娜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 430065)



·女性教育研究·

试论高校开展母亲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李从娜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 430065)

家庭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母亲教育是开展家庭教育的关键环节。面对当前母亲教育严重缺失的局面,高校开展母亲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通过一定的母亲教育培训,促使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具备适合未来子女健康成长的母亲教育观念,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高校呼应国家大力强调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解决当前儿童、青少年各类困境问题的一条长远而彻底的根本路径。

家庭建设;高校;母亲教育;女大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同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要求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积极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其中,母亲在家庭建设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起着任何其他成员都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当前中国社会母亲往往是照顾、教育子女的主要承担者。因此,母亲教育——即培养女性使之完成母亲社会角色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的教育,便成为开展家庭教育的关键环节。正如著名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所说:“母亲承担着子女教育和家风传承的大部分责任,是家训、家规、家教的首要执行人;母教就是家训、家规、家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家庭文化之本。”[3]可以说,如何做母亲、母亲应具备怎样的教育素质、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母亲教育意识和母亲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具有普遍社会共识的公共话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反思。

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发现,自古以来中国便有浓厚的母亲教育传统。历朝历代的名母故事层出不穷,各种记述女性的古籍如《列女传》、女“四书”中更有相当篇幅记录历代贤母及母教的内容[4]。不仅如此,古代大量母教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更多地通过非正式的、亲属间的口口相传方式得以实现。母亲教育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涵盖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之中。然而,20世纪以来,中国的母亲教育却遭遇残酷滑落,直至出现当前严重缺失的局面。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儿童、青少年问题,甚至犯罪者心理问题等,追根溯源大都回到家庭教育上来,而母亲的责任难辞其咎。由此也逐渐引发社会对母亲和母亲教育的追问。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党和政府已经切实关注到包含母亲教育在内的家庭建设及家庭教育问题,出现了专门从事母亲教育推广的社会机构和组织,开展了各类母亲教育讲座、论坛等,妇联及相关系统还开展了优秀母亲评选活动、母亲节专题活动等。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的国民教育体系中,虽然各种学科门类及课程不断发展完善,却始终没有母亲教育的相关课程或培训。换言之,母亲教育在当前并未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和重视。基于此,本文试图分析高校开设母亲教育相关课程、开展母亲教育的可行性与现实性,通过让身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接受母亲教育意识和母亲教育观念的相关培训,促使国家和社会真正从观念认识和实践行动上重视母亲教育,从而推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切实提高国民素质。

二、高校开展母亲教育的重要性

谈及母亲教育,在业已形成的传统观念里,更多的人会将其归为社会教育之列,因为是教育母亲的;对于绝大多数还未进入生育阶段的在校大学生而言,母亲教育则是一个相对遥远的话题。殊不知,在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母亲教育相关课程与培训,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状况而言,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高校开展母亲教育,某种程度上是对母教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古代的母教传统中,有着一系列对于女性“为人母”的规范或要求,如母亲教子要注意言行、注意环境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故事即是其中的典型范例。杜芳琴教授的研究也认为:“母亲是一种社会建构。……‘母亲’是对女性的一种社会文化角色的指派认定,‘母性’则是对母亲角色的界定、规范和塑造。”[5]而塑造“好母亲”的标准,则是依据古代儒家文化氛围及其性别制度规范而设定的,如能育善养、相夫教子、敬长恤幼、克己持家等。

在当前社会,我们强调重视和开展母亲教育,一定意义上带有重拾母亲教育传统的意味。针对古代母亲教育这一传统文化,当然抱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但并非是让大学生一味回归传统,去遵从古代不平等性别规范下的母亲教育主张,而是通过相关课程的培训和学习,使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掌握合理的母亲教育原则和方法,从而树立适合现实发展状况的新型母亲教育观念和意识。因此,高校开展母亲教育,既是对母亲教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二)高校开展母亲教育,是增强当代年轻女性母亲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百余年来,中国母亲教育滑落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越来越多的女性对母亲角色和母亲责任的模糊与忽视。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尽管众多学者的调研分析将其主要根源归结于经济发展、城乡差距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女性对于母亲角色与母亲责任普遍较低的认同感,也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原因。近代以来,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女性参加社会工作、获取社会价值,已经成为当前普遍的共识。而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女性业已承担的包含照顾、教育子女在内的家庭责任,并未得到相应的社会价值认可。于是在难以有效兼顾事业与家庭时,女性往往选择事业而忽略了对子女亲力亲为的教育。可以说,许多身为母亲的女性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教育者的身份,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子女中的独特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长足发展,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校女大学生的比例迅速上升。《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2008)公布的数据显示,在高等教育阶段,女性人数和比例大幅攀升,接受教育的层次不断提高,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男女在校生比例由1978年相差60%缩减到相差不到2%。2009年,全国女大学生人数第一次超过男生。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女大学生人数,已经连续4年超过男生。特别是在师范类、医药类等院校中,女大学生更是占据了绝对多数。从某种程度而言,女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国民素质的决定者。当社会大众越来越意识到各种儿童、青少年问题根源于家庭教育时,对母亲教育的要求便会越来越高。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家庭是孩子的母育学校,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终身的教师,母亲教育、修养的重要性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6]。因此,为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开设母亲教育相关课程与培训,通过对女大学生——潜母亲这一未来家庭教育主要执行者的有意识培养,提高其日后作为母亲的教育素养,如科学的教育知识、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以及优秀的教育品质、教育能力、教育责任感等,无疑是增强当代年轻女性母亲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开展母亲教育,培养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母亲教育意识和观念,有利于避免当前母亲教育的“补课”现象

福禄贝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7]近年来频频曝光的各种青少年问题甚至极端事件①,引发了各界人士对于家庭教育、母亲教育的反思。与之相应,社会上有关母亲教育的研习班、讲座、论坛等越来越多。笔者曾有幸于2014年7月以观察员身份全程聆听了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举办的第13期母亲教育研习班。几天密集的培训下来,笔者发现一个普遍的状况——母亲教育培训的“补课”现象,即接受培训的基本都是在教育子女方面出了某些问题的母亲(也包括少量父亲),而她(他)们在接受培训后绝大多数都表现出后悔没有早点接触母亲教育的态度。随后笔者同母亲教育专家、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教授交谈,这一“补课”现象更得到了这位亲历历届母亲教育研习班的专家的印证。

那么,在此就十分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女性不在成为母亲之前便接受相关的培训?要知道,中国的母教传统里,是“学养子而后嫁”。古代女性接受“为人母”的教育,大体是在出嫁之前完成的。就当前社会而言,学习和掌握合理的母亲教育观念、原则与方法,是完全可以在女性进入生育阶段之前进行的。当前母亲教育出现“补课”现象,某种程度也是好现象,至少越来越多的母亲意识到自身教育素养的缺乏。但是更进一步的要求应该是,不要成为了母亲再学习如何做母亲,而是应让女大学生在没有成为母亲之前,便具备母亲教育的基本素养,即相应的母亲教育意识、观念、知识和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其日后由“自然母亲”向“合格母亲”的过渡,更能有效改变母亲教育的“补课”现象,从根本上切实提高母亲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效能。

(四)高校开展母亲教育,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分别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及素质教育四个方面,并要求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8]。十几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就业创业教育的引入等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依照我国现行的学制体系和时间安排,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年,大学生活结束后便进入工作和婚育阶段。长期以来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基本上都是围绕如何增强大学生日后的职业能力或工作能力而开展的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家庭与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意识方面,却显得极为薄弱。而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过程中,母亲教育无疑可以作为增强大学生家庭与社会责任感的一个有效突破口和可行路径。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具有相对充分和完整的时间来拓展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这种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对于女大学生而言,还应该包括作为未来母亲的教育素质的内容。因此,高校可将母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女大学生的母亲角色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母亲教育素质的提升事关国家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注重和发展即将转变为母亲的女大学生群体的素质,特别是未来身为母亲的教育素质,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高校开展母亲教育,不仅可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由于贴近大学生尤其女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而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开展母亲教育的可行性

在高校开展母亲教育,尽管目前还没有什么现成经验可循,却随着母亲教育在社会上的推广和研究的初步开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首先,目前已有的母亲教育研究成果,是高校开展母亲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20世纪上半叶,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出版的《家庭教育》一书,论及父母尤其母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责任和作用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也包含着家庭教育的内容③。近年来母亲教育的专门研究已经有所开展,如表1的部分主要代表作:

表1 母亲教育的相关代表作

其中首屈一指的是王东华的《发现母亲》,作者站在国家民族的高度,本着婴幼儿、青少年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极力强调母亲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在全社会推广母亲教育观念,并提出一系列独到见解和实践策略。该书在社会上反响巨大,截至目前已先后出版4个版本,曾荣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并被全国妇联作为推荐书目。表1所列著作,均以通俗的语言,或汇集中外家庭教育经典案例,或以亲身教子的经验体会,剖析当前母亲教育的误区,阐释母亲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强化母亲角色的责任与作用,受到社会大众欢迎,成为优质畅销图书。国外母亲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成果多将母亲教育融于家庭教育之中,如德国卡尔·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2009中译本)、日本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2009中译本),意大利蒙特梭利的《蒙特梭利的教育》(2011中译本)。美国华裔女教授蔡美儿贯穿教育女儿亲身经历的家庭教育著作《虎妈战歌》一度引起中美教育界及社会的轰动。上述畅销著作极大地推动了母亲教育的社会推广,其中所透射出的母亲教育理念、原则、方法等,对于高校开展母亲教育则同样适用。

母亲教育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近年来也陆续出现,其多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切入,重点分析母亲素养、人格、教养行为等因素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调研当前母亲教育现状的某些侧面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而美国学者白馥兰的《技术与性别——晚清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2010中译本)、曼苏恩的《缀珍录——十八世纪前后的中国妇女》(2005中译本)、李国彤的《女子之不朽:明清时期的女教观念》(2014)、衣若兰的《史学与性别:明史·列女传与明代女性史之建构》(2011)、柯小菁的《塑造新母亲:近代中国育儿知识的建构及实践(1900~1937)》(2011)等著作则论及了明清的母道和近代的新母亲建构。以上有关母亲教育的理论化分析对于高校母亲教育的开展将大有助益。

其次,社会上已有不少母亲教育推广的实践经验,是高校开展母亲教育的重要借鉴。李汉秋主编的《中华母亲节兴起录:华人如何过母亲节》(2014)梳理了近年来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开展母亲教育实践的状况。就笔者目前查找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当前母亲教育推广实践主要涵盖以下层面:一是培训。通过举办母亲教育研习班、讲座或论坛等推广母亲教育。如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及其团队多年来坚持不定期举办母亲教育研习班,应政府、妇联、高校、电视台等机构邀请,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母亲教育讲座或论坛。二是开展母亲教育工程。如湖南于2005~2010年开展了为期5年的母亲教育工程,旨在提高母亲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母亲优生优育优教知识。三是“互联网+”母亲教育。即借助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母亲教育理念。高校母亲教育的开展,当前社会推广的实践经验无疑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再次,公共选修课、社团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是高校开展母亲教育的有效切入路径。探讨高校开展母亲教育的具体方法或形式,解决好如何教的问题至关重要。母亲教育课程,以“母亲”为主线,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是典型的跨学科交叉课程。就目前高校学科门类和课程设置的特点而言,母亲教育课程以大学生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较为可行。除了开设公共选修课外,还可以将母亲教育融入高校社团活动或者校园文化活动等,如借助校园的学生社团,组织以“母亲教育”为主题的讲座或沙龙、开展母亲节感恩活动等。此外,也可探索将母亲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文化素养,对于母亲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诚然,母亲是否具有适合的、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母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但不可否认,母亲的文化素质与教育素质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素质较高的母亲与文化素质较低的母亲相比,在接受相关的教育观念、知识、方法等以提升教育素养方面,无疑具有更大优势。面临各种教子问题时,文化素质较高的母亲更容易有学习意识,而文化素质相对低些的母亲,则往往以能力有限为借口,拒绝提升教育素养方面的学习。所以,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接受和理解相关的母亲教育理念,从而提高其日后作为母亲的教育素养,是可行的。

四、结论与反思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更是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事情;教育,不只是智力学习与兴趣特长训练,更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家庭教育、母亲教育应融入日常生活过程,等等。诸如以上的理念以及其中的许多细节与方法,在当前社会大众尤其是母亲的头脑和意识中,仍然是十分欠缺的。通过一定的母亲教育培训,促使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具备适合未来子女健康成长的母亲教育观念,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是高校呼应国家大力强调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解决当前儿童、青少年各类困境问题的一条长远而彻底的根本路径。

不得不说,高校开展母亲教育是一项大胆的尝试,面临一系列困境,如既没有现成的教材,又缺乏具备相关知识与观念的师资。而且在一段时期内,这可能是一项并不被普遍认可的工作。因此,高校开展母亲教育,任道而重远,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

注释:

① 马加爵事件(2004)、药家鑫事件(2010)、复旦投毒案(2013)等等。 ② 参见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③ 参见沙银芬的《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一文,载于《教育探索》,2009年第10期。

[1]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5-02-17.

[2]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15-10-11.

[3] 家风美德,与时俱进(对话价值观·怎样涵养新家风)[N].人民日报,2015-04-17.

[4] 李从娜.历史与现实:当代社会新型母亲教育观探微[J].继续教育研究,2014,(10):7-10.

[5] 杜芳琴.母贤子孝:“母道文化”的历史建构与实践[J].文史知识,2003,(9):15-25.

[6]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132.

[7] [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

[8]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人民网,2004-10-14.

(责任编辑 王 灵)

On the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of Moth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LI Cong-na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65, China)

Family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nation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Famil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family construction, and mother education is the key link in family education. For the current lack of mother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moth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Certain mo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an help the college students, especiall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 have mother education concepts suitable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ir future children, finally contributing to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for colleges to answer the national call on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construc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and it is a long-term and fundamental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oo.

family construction; colleges; mother educatio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2017-03-02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历史与现实:基于父母角色视角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FOB160599) 作者简介:李从娜(1983—),女,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母亲教育、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

G78

A

1008-6838(2017)03-0082-06

猜你喜欢
母亲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给母亲的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悲惨世界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