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振辉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女性教育研究·
女子高校发展知识产权专业的思考
屈振辉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创办知识产权专业对女子高校提升办学层次、改善专业结构、促进创新创业,使女性能够更好地进军高新科技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创办知识产权专业需要一定的理工科背景,在传统上以文科为主的女子高校创办该专业也会遇到某些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预先谋划、深入思考,并在今后的具体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
知识产权专业;女子高校;推动作用;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代,传统的男女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而这种不平等今后则将主要表现在科技上。因此,以推动男女平等为其宗旨的女子高校,应在高科技领域抢占先机,实现“逆袭”。然而女子高校理工科方面的办学基础薄弱,不宜大规模地发展理工科甚至高科技专业。这时候在学科性质上属于文科中法学门类,却直接为高科技发展服务的知识产权专业,便成为女子高校向高科技领域进军的先锋。
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知识产权专业属于法学学科中的特设专业(代码为030102T)。知识产权的范围虽然并不局限于法学领域,但目前国内仍主要将其归入到法学领域中。相对其他部门法而言,在知识产权这个领域,女性特别是中国女性的表现可谓非常突出。例如目前任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的宋鱼水同志,在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岗位上演绎出精彩人生,并因此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十大人物”,她的故事还被摄制成了电影《真水无香》;长期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研究的张玉敏教授,也同样荣膺过“全国知识产权十大人物”……除了她们之外,社会上还有更多的普通女性,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知识产权实际工作。为什么女性在知识产权领域能大放异彩呢?这主要缘于女性与知识产权间的特殊关系,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女性具有适合于知识产权工作的某些特质。例如从事专利审查、商标审查工作的人员,通常需具备认真、细致、谨慎的工作精神,这恰恰是女性较之于男性的特质所在;又如,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包含了大量的科技情报以及档案管理工作,而这些工作在实际中主要是由女性承担的。对知识产权部门进行调查的结果已表明,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人员以女性居多。其次,女权与知识产权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有学者认为:“知识的本质即是权力,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体现。知识产权概莫能外。”“以女性主义视角解构知识产权体系中的知识构成以及背后的头脑/身体、人类/自然之二元对立的等级制,揭示出了在知识产权背后体现的深层的权力关系,即男性支配女性,头脑支配身体,人类支配自然,强者支配弱者。”[1]就此而言,女性争取自身权利的过程即争取对知识权力的过程;女性只有打破男性在知识领域的垄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自身的解放和男女平等。最后,女性是弱者,在知识产权领域目前更是弱者。近年来从国际上看女性智力成果不断增多,“最近,一个由国际妇女商业委员会(NWBC)开展的研究显示,在最近的几十年中,拥有专利权的妇女比过去有了迅猛的增长,而且拥有商标的妇女也增加了一倍以上。”[2]虽然目前女性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在增长,但是她们作为弱势群体权利很容易被侵犯,其中自然也包括作为无形产权的知识产权。如果不强化广大女性的知识产权权利意识,其智力性成果产生越多被侵犯的也会越多,因此培养女性知识产权人才既重要又急迫。
我国公办女子高校多以实现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为办学的主旨。“女校既是进行女子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机构,更是先进性别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3]法学是所有学科门类中意识形态性最强的,设立法学学科体现了女子高校办学的主旨,学习法律对中国女性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寻求法律保护是妇女最有现代意识的社会举动,法律是妇女发展中每呼必灵的‘万能法器’。其理由是,饱经苦难、命运坎坷的中国妇女,终于认识到庄严的国徽照耀下的法律武器才是她们争取解放、摆脱压迫的护身符,因此,她们将会以极大的热情和信赖学习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4]法学即使在西方国家也是女生青睐的专业。以德国为例,“到1980年代,女生在法律系的比例高于女生在所有大学所占的比例(1994年,这一比例分别为50%和40%)。如今,学习法律是女性的第二项选择,仅次于学医(虽然经济学逐渐趋热)。”[5]以笔者所在单位湖南女子学院为例,法律就是我校在建校时的三大专业之一,后因为考虑学生就业问题等原因而被停办;我校后来虽又陆续兴办社会工作、女性学,以及家政学等授予法学学士学位的新专业,但法学专业因属国控专业等原因仍未复办。我们一直在思考女子高校法学专业如何在创新创业时代走出一条与众不同之路。山东女子学院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其法律事务专科专业在升本科专业受阻时,就没选择法学专业而是选择了知识产权专业。该校知识产权专业获批后已招收学生三届,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办有该专业的女子高校。
我国女子高校发展知识产权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这将极有利于女性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我国也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的现代化国家。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手段,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女子高校创办的知识产权专业将在校内外营造“尊重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的氛围,特别是在保护知识女性的创造性智力成果,促进知识女性创新创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次,这将有利于改善女子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我国女子高校的专业结构大多偏向于文科,而很少设有理、工、医、农等学科的专业。然而并没有依据表明女生不适合学理工科。我国女子高校在理工科上办学基础较薄弱,发展理工科学科的专业确实有很大的困难,但可考虑举办趋向于理工科的文科类专业,例如知识产权这一种为高科技服务的专业。最后,这将有利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科技上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深刻揭示了男女不平等的主要根源在于男女两性在经济上的不平等。现代社会男女在经济方面已基本实现平等,但是另一种不平等即科技不平等正在拉大。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及社会现实等因素影响,男性在科技上长期居于优势甚至垄断地位。在当前知识经济和“知本家”崛起的时代,这种优势甚至垄断地位会延伸到经济上的不平等。女子高校创办知识产权专业的意义就在于,她吹响了女子高校向高科技进军的集结号,为女性在未来高科技发展中赢得一席之地,从而能真正实现今后男女在科技上的平等,进而巩固男女在经济上的、全面的平等。
首先,很多人认为知识产权专业属于理工科专业,而女子高校理工科办学基础薄弱不宜举办。这实际上是对知识产权专业的认识误区。“理工背景不是所有知识产权人才的必备条件。是否应该具有理工背景要视是哪一类哪一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而论,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而定。”[6]知识产权人才可根据不同标准将其分成不同类别。例如从人才结构上可以将其分为知识产权的创造人才、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和中介服务人才;从工作内容上可以将其分为专利事务、商标事务、版权事务和其他知识产权事务人才;从人才层次上可以将其分为高级人才、中级人才和普通知识产权人才[7](P254)。笔者鉴于女子高校现有的办学基础认为,其知识产权专业应主要面向企业培养知识产权管理及中介服务人才,并兼具科技管理及情报、档案管理等工作,“我国知识产权人才最大需求市场是企业。”[8]这也是女子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方向。
其次,就是围绕上述人才培养定位设计课程体系。在最新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知识产权被列为法学一级学科的特设专业。但实际上知识产权专业并不是纯法学专业,“知识产权是集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科学等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知识产权专业要求知识结构体系具有复合性。”[9]笔者认为,知识产权专业既然是法学类专业,必须首先应开设齐法学专业十六门核心主干课;另外诸如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国际知识产权法等,这些知识产权专业的主要课程也应当开设。此外还应当开设诸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务、科技情报文献分析与检索、科技档案管理、知识产权交易与谈判等相关专业技能课程。实际上与此相关的工作也多由女性从事。与此同时,还应适当地开设一些基础性的理工科课程,这既是她们理解某些知识产权内容必需的,也是她们今后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必需的。山东女子学院知识产权专业招生以理工科为主,这既依据专业特性又改变了学校生源结构。但根据笔者的了解,山东女子学院知识产权专业在课程体系中,并未开设概论性的理工科课程如物理基础等,也没有开设如科技情报、档案管理等课程,在办学中还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再次,女子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的出路问题。我国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三大类,即综合性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等)、理工科高校(如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政法院校(如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有些地方性院校(如湖南省的衡阳师范学院)也看到了该专业的前景,最近几年也陆续开始兴办知识产权专业;女子高校在其中属于实力不强的后起之秀,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与前几者应当有所错位。我国女子高校基本上都属于普通本科院校,“第三层次为属于普通的本科层次的一部分高校……第三层次的高校重点培养一般的知识产权人才,如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7](P255),也可培养不需理工科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例如商标、版权等方面的贸易和中介人才。知识产权专业是“法商结合、法管结合”的复合型新专业。山东女子学院知识产权专业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不仅将“可在司法机关从事知识产权及其他各类案件的侦查、检察和审判工作”作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将在“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从事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工作;专利局等部门和企业从事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保护工作等”也作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意识到该专业与传统法学专业的区别。实现人才培养的“法商结合、法管结合”,并不是多开几门经济、管理课程这么简单,还需要在教学改革中进行深度探索和研究。最后,知识产权在其性质上属于无形财产权范畴,比较抽象,所以认识和理解起来并不很容易,对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女生而言很有难度。这也是女子高校在知识产权专业教学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前所述,女子高校发展知识产权专业可谓任重道远,却是能引领和促进女性向科技进军的先锋。为了办好、办精女子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学校必须在创办之前进行深入调研、思考,在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进行改革。知识产权专业是法学类专业中的特设专业,它不等同于普通高校传统的法学专业。这对法学学科实力不太强的女子高校而言,在发展整个法学学科上反倒是重大机遇。此外,女子高校还可以知识产权专业发展为依托,在广大女生当中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和意识,积极培养广大女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小组,让知识产权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例如我校的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在校内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转化,可以成为一个个创业实体并现实经济效益,甚至可能在学生中培育出一批女企业家、女“知本家”。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知识产权专业学生自身——这些项目将为她们提供校内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有可能为她们创造很多就业的机会,还有利于促进其他专业学生的创业与就业。女子高校创办知识产权专业本身就是创新,对于促进女性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
[1] 贺利云,王亚妮,任映绮.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知识产权[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118-119.
[2] 隐古.拥有专利和商标的女性数量不断增加[EB/OL].http://www.mysipo.com/article-291-1.html,2016-11-10.
[3] 屈振辉.近代湖湘女校与湖南妇女运动[J]. 船山学刊, 2009,(1):48.
[4] 娜仁,孙晓梅.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简明教程[M]. 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 1991.171.
[5] 宋冰.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235.
[6] 李国英.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J]. 高教论坛, 2012,(2):71.
[7] 钱建平.论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错位培养[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6).
[8] 刘友华.论我国实践型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66.
[9] 杜伟. 高校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 政法论坛, 2013,(6):254.
(责任编辑 王 灵)
On Establish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Faculty in Women’s Universities
QU Zhen-hui
(Hunan Women’s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4, China)
To include the facul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women’s universities can upgrade their education capacity, balance their faculty structure, increas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finally help women to get into hi-tech industry. Technically, it’s rather difficult to do so in women’s universities where major faculties are liberal arts, whil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nes are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us, such universities are required to design and discuss more profoundly about their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and research and explore further in their future practice.
intellectual property faculty;women’s university;role;teaching reform
2017-03-08
湖南女子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女性学专业‘法理学’课程教学综合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NNYJGYB2016021) 作者简介:屈振辉(1977—),男,湖南女子学院女性创新创业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教育、创新创业研究。
G641
A
1008-6838(2017)03-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