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莲
摘 要: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自主提问,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非常重要。培养提问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逐步培养。
关键词:自主提问;提问意义;提问实践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初次见到这句话,我是充满疑问的,随着不断地思考和实践,越来越觉得这句话阐释了教育的真谛。“教会学生学习思考”不正是教师的终极目标吗?课堂上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就是检验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思考的一个标准。明白了这一点后,我在课堂上实践了学生的自主提问环节,并进行了思考和整理。
一、课堂上学生自主提问的意义
(一)没有学生的自主提问,课堂就没有了信息的反馈
传统的课堂是满堂灌,课改后我们认识到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于是多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给出问题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但很快我们就发现:学生仍然是被老师牵着走,大多数课堂上,只有学生回答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老师才觉得达到了教学目标,而学生真正想问的问题并未提出来。
(二)没有学生的自主提问,课堂上学生就不是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上,老师把教学内容吃透,然后一一展现给学生。这样的方式学生还能是学习的主体吗?我们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将学生引入学习中。而他们能否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就是检验他们是否进行学习思考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没有学生的自主提问,我们课堂的主人就不是学生。
(三)没有学生的自主提问,课堂上就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
刘开先生《问说》中有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可见“学”与“问”是分不开的,“问”是提高能力的一個重要环节。“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如果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提出自己的疑问,就可以说他在课堂中学习能力是没有得到提高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随意提问
这是培养学生提问习惯的初步阶段,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在提问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在讲授新课《在山的那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预习,解决生字、生词,扫清障碍。然后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并声明这节课只提问,不回答。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问题,并选出最好的问题,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最后教师再评价,并补充提问。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由于没有回答答案的顾虑,学生的提问丰富多彩。比如:“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这两句顺序是不是颠倒了?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安排?这句话中的“一次又一次”改成“一次次”是不是更能体现诗歌语言的精练?等等,这些提问给了我许多的惊喜,因为许多的问题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都没有想过的。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抛开这个观念:课堂上每个问题教师都能准确解答。课堂上出现教师不会的问题越多,证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越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我们教师该做的事情。
第二阶段:交流点拨,引导提问
这一阶段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更语文化、精细化、规范化。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通过预习提出问题,并写出来(训练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然后在小组展示中完善自己的问题,进行修改,并选出组内修改前和修改后变化最大的进行展示(提问能力经过同学的帮助第一次提升)。最后教师再评价点拨(提问能力经过老师的点拨再一次提升)。经过一次次的训练,学生的提问慢慢地语文化、精细化,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阶段:自主学习,深度提问
这个阶段,需要教师首先拓宽学生的思维,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大语文的概念,同时在点拨时注意让学生的问题与现实生活、与自我成长联系起来。比如,学习《塞翁失马》时,学生提问:这则寓言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教师点拨:联系你的生活,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有了深度和广度,这样学生的预习效果大大提高,许多课文需要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都会大幅提高。
三、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方法
培养好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方法,学生难免会疲劳,下面列出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给出模板,套着问
教师可以精选题目,展示给学生,给出模板,让他们借鉴提问,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接受并理解。在后面的教学中,还应该不断巩固,注意给出模板的时机,一定要恰当。最后,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二)相互交流,对比问
以小组形式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不同的表述,比一比谁的最好。在这样的交流对比中,学生的提升会更快。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小组成员的水平要有梯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收获。教师还应该考虑小组内确定的问题是否有价值,防止学生浪费课堂宝贵时间。
(三)全班竞赛,展示问
在适当的时机,针对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在全班发起竞赛,并选出部分问题进行展示。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和提问能力。
参考文献:
[1]谷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度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李玲.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5.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