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丽萍
【摘 要】从实际观察和行动研究发现,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循序渐进性,提问的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学生往往围绕新知与旧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前后文的疑似矛盾提问。基于上述特点,教师的课堂角色、备课方式、教学模式都将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阅读教学 自主提问 自主学习 教学改革
学生自主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石和切入点,它能让学生处于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掌握学习主动权。近年来,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已经得到广泛关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真正关注学生自主提问,并依据学生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并不多见,多数情况是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往往流于形式。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基于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教学缺少亲身体验,难以真正领会学生自主提问的意义且缺少把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尝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体性
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如果不是教师有意识地诱导的话,呈现出来的真实状态往往与教师课堂提问的视角并不完全相同。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从文本的角度,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文本的知识点上,更多地从文本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出发考虑,把文本的知识重点“教”给学生。而学生自主提问,虽然问题的指向性也是在文本,但重点是自身认知水平与文本新知的矛盾。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学生的自主提问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围绕新知与旧知的矛盾。
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引发问题的第一要素是文本中新的知识与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包括不理解的字词句及新的知识。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掌声》一文时,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一句,有学生提问:“这句话中为什么用‘一齐而不是‘一起呢?”这个问题,教师一般都不会关注,而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所遇到的都是“一起”,所以提出疑问。教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比较两个词的异同,水到渠成体会到了同学们在听到老师请小英发言时的吃惊和担忧,这与教师提问“全班同学的目光为什么要一齐投向那个角落”异曲同工。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矛盾,是引发学生提问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要适时抓住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围绕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矛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文本中的间接经验和自身的生活经历之间的异同,也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苏教版第六册《放飞蜻蜓》,文中“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老师怎么可以让学生坐在地上(田埂),不是不讲卫生吗?这个问题看似与文本的知识重点没有关系,但是当教师介绍了当时的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活的具体情景时,学生就不难感受到陶先生的平易近人与和蔼可亲,从另一个角度体会了人物品质,达成了文本的情感目标。
3.围绕前后文的疑似矛盾。
学生提问的另一个比较明显的视角是文本前后的疑似矛盾。苏教版第十册《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学生读到这儿,就有人提出了疑问:“彭德怀对大黑骡子是有感情的,为什么要杀它的时候这么平静呢?”教师适时组织小组讨论,几分钟后,陆续有学生举手争相回答。有的说,请看第一小节说到“草地上断粮了”,解决粮食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彭德怀是军团长,他责无旁贷,也顾不上其他了,先解决问题再说。有的说,第二小节说“看着战士们一个一个倒下,他就把目光盯在了大黑骡子身上”,说明彭德怀要杀骡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说话才会那么“平静”。还有的说,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他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饿死呢?不要说是他的坐骑,就算要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也会做的。这个教学片段,学生抓住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情”和下令杀骡子时的“平静”之间的疑似矛盾,自主提问,自主讨论,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这个问题,全面、深刻,形成了课堂学习的思维高峰。
鉴于上述特征,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有时不能完全把文本的知识重点呈现出来,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在关键处提问,以问题点拨和引导,巧妙地把文本的知识重点整合或者补充进学生的提问之中。
二、基于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提问深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学习的成效也就更明显。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势必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三个方面的显著变化。
1.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师依据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很容易把握节奏进度。但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教师要跟着学生走,依据学生的问题和学习需要展开教学,还要做好恰当的点拨、归纳和升华,课堂教学节奏不能完全依据教师的一厢情愿,而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跟着学情走。课堂上,教师同样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思维反应要敏捷,教学方式要灵活,教学的功底要扎实,知识底蕴要丰厚,和学生之间是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备课方式的改变。
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更多的是要考虑学生个体认知水平(学生)与社会历史知识水平(教材)之间的距离。教师备课时,会兼顾学生和教材两个因素,并努力把握两者之间的距离,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和问题。这样的教案呈现出来的只能是预案,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不能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只能描述一个大体的轮廓,围绕三维目标,要给各种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另一方面不可能把每一个环节、每一处总结或者每一句过渡语写下来,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以及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点拨、校正、不断完善等。由于始终充满悬念,因此教师要钻研的不仅仅是文本本身,更要把文本可能涉及的知识尽可能多地浏览、准备。惟其如此,才能在课堂中与学生融合。教学相长,教师成了一个终身学习者而不断地丰富自己,获得了进步的不竭动力。
3.阅读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刚开始教学进度难以把握。由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还有课堂上时常出现的教学生成,教学目标常常不能及时完成,也会影响教学的进度。这需要教师把握全册教材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机智地适时调整。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对知识的关注,转变到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关注,不能急功近利。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高,问题多,课堂秩序难以把控:教师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学生每一个问题的教学价值,机智地点拨、引导,还要针对学生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小组伙伴在自主解答一些基本问题的同时,提炼出价值更高的问题集体交流,从而提高课堂集体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