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致语文”里幸福前行

2017-05-08 14:49徐杰
中国教师 2017年7期
关键词:课例名师细节

徐杰

“精致语文”,不是对语文的修饰,“语文”的前面加任何修饰都是多余的,“精致语文”的全称应该是“精致的语文课堂”,这是我的追求。

——写在前面的话

“精致语文”的提出,完全是一个偶然

2008年9月1日,开学的第一天,我跟校长夏青峰先生(时任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校长,现任北京中学校长)闲聊,他问我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何规划,我说,只想有一张宁静的书桌,读读书,教教书。接着,夏校长说,你写了那么多文字,为什么不整理一下,出一本书呢?我总觉得,自己距离出版专著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夏校长就鼓励我,可以先着手整理文稿,在整理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这个完善的过程就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当晚,我打开电脑,把近两年写的文字进行归类、筛选、统计,居然有30多万字,自己都有点儿不信,又再统计了一遍,确实无误……当时,仿佛就像一个老农,无意间清点仓库,原以为就有点陈谷子、烂芝麻,结果却发现一个粮囤……我受到鼓舞,开始考虑书稿目录的编排,初步打算划分这么几个板块:“我的语文理念”“我的语文课堂”“我的語文观察”“我的语文反思”“我的语文随笔”。其中,内容最为丰富的是“我的语文课堂”,收录了14个获奖课例,并附有名师的课堂点评。因为平时积累比较多,书稿从筛选文章到编排完成,仅仅用了两个礼拜的时间,朋友们都夸我是“快手”。其实,主要得益于我平时就一直在做有心人,积累得充分些罢了。

书稿即将出版,就需要敲定一个书名。这是我的第一个“孩子”,头胎,总要取个靓靓的名字才行。它既能提炼出本书的主要内容,也能表达我对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苦思冥想,不断否定,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满意的书名来。于是求教几位好友,请他们帮忙想一个好书名。陆陆续续地,朋友们的建议信息反馈过来。其中,刘铁梅老师的建议让我眼前一亮,说看了我的课堂实录,认为我一直在努力追求语文课堂的精致,不如就叫“精致语文”吧……

于是,我的第一本书,就叫《精致语文》;我的语文教学理念,就是“精致语文”。

为了把“精致语文”这四个字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在书稿的第一部分“我的语文理念”一章,安排了这样一组文章,如《精练的教学语言》《精妙的文本拓展》《精当的穿插引进》《精细的文本研读》《精到的单元复习》《精实的学生活动》《精心的课堂提问》《精彩的零言碎语》《精密的命题设计》《精美的对立统一》《精要的课堂反思》。当时的想法,就是在实践和实战层面,将“精致”一词的远亲近邻,统统邀约到位,也不枉“精致语文”……

这是不是很有点儿意思?别人是先有理念,再有实践,然后出成果,而我是相反的,先下蛋,然后研究蛋,提炼出下蛋的经验来。

精致,不是完美

在一次示范课的互动交流环节,有教师诚恳建议,说徐老师,您作为“精致语文”的首倡者,今天课堂上有个学生读错了一个字,您并没有纠正他,这是不是不够“精致”?我一时间没能回过神来,这位老师的质疑似乎是对的。是啊,学生读错一个字,不纠正,不是课堂的瑕疵么,有瑕疵就是“不精致”嘛。

其实,这位教师把“精致”同“完美”等同了起来。

首先,课堂是一种缺憾的艺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课堂。换句话说,如果有一节课,真的看起来很完美,那它可能就是假课。其次,“精致”体现的是一种对语文教学的态度:精雕细刻。课堂的最高境界是浑然天成,只不过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暂时很难达到这个境界,或者说浑然天成的课,是在无数次的精雕细刻的课堂上生长、成熟的。

例如,我关于《五柳先生传》的三次备课,也许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第一稿:课堂活动的重心是“话题讨论”,主要设计了四个话题——说说先生的“特别”;说说文中的“嗜酒”;说说文中的九个“不”;说说文中的“黔娄”。实践检验后,发现这四个话题太松散,缺乏紧密的逻辑关联,于是推倒重来。

第二稿:课堂活动的重心是“欣赏手法”。在赏析“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之后,着重探究“五柳先生的与众不同,主要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现的”?关注使用大量的否定句,关注使用大量的四字短语,关注使用典故。这样一来,教学环节之间是紧密了,但发现文脉被割裂,于是再设计第三稿。

第三稿: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学习活动,即《五柳先生传》是一部怎样的作品?自画像,初步感受人物品质;正气歌,通过九个“不”字,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精神家园,用黔娄自比,含蓄衬托清高气节,凸显主旨。

按照第三稿来设计、执教的《五柳先生传》,获得2010年“人教杯”全国好课展评一等奖。为什么我要详细给出这节课的三次备课过程?我想说的就是这样一句话:所谓的“精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一个从简单粗糙走向圆润丰厚的课堂成长规律,也是一份源于对母语的热爱和敬畏,而不断打磨自己课堂的语文情怀。

“精致语文”,体现的是一种趋向完美的价值追求,但精致的语文课堂,不必要也不可能是完美的语文课堂。

关注教学细节,与精致走得更近些

记得是2004年秋,我执教一节校级示范课《地下森林断想》。评课时,大概是因为我兼任教务部主任,大家多是评说课的优点,只有一位同事,在活动结束后,在我的“逼问”下,才说了句:“你的课堂教学语言有点儿啰唆。”

我不信。晚上,我把当天的教学录像打开,边看边想:“我的教学语言怎么可能啰唆呢?”看到15分钟时,我的后背开始冒汗。这个上课的人,说话不仅啰唆,而且重复、苍白、无序……我怎么会在课堂上这样说话?然而,我确实是这样说话的。

怎么办?如何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我想,还是从名师课堂中取经吧。那时初中语文领域最负盛名的是余映潮老师,于是我找到余老师的20个经典课例,读他的课例,读他课例中的教学语言,对他的课堂教学语言按照功能进行分类整理、提取规律。接着,再找10个课例,读课例中的学生活动内容,猜想余老师会怎么回应……这样,关于“教学语言”的微观研究,我整整做了一年。

2006年春,余映潮教学思想研讨会在湖北荆州召开。我提交了一篇专题发言《浓妆淡抹总相宜——余映潮教学语言艺术欣赏》,得到余老师的赞赏,并应邀在大会上做专题发言,引起与会教师的关注。最为要紧的是,不知不觉中,我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运用就在这一年多的研究中,慢慢地好了起来。2009年,我应邀出席全国新语文尖峰论坛,执教公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家一致认为,我这节课的最突出优点是教学语言的“精致”……

尝到了甜头,我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细节的研究。我的研究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广泛收集语文名师的课堂实录、教学视频、教学片断,做“美点欣赏”,提取教学细节。第二步,对语文名师的教学细节进行筛选,选出最能体现该名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的细节,围绕这个教学细节再次回读、梳理名师课堂,以求实证。第三步,就某一教学细节,比如“提问”,对不同名师的课堂教学片断进行对比研究,以提炼出这一细节中的规律性元素。第四步,打破学科界限,研究不同学科共有的教学细节,比如“追问”,看看不同学科的名师在这个教学细节的呈现上有无共性元素。

我先是研究网络、书本和杂志中能搜罗到的名师课堂资料,接着想方设法地拜会这些名师,走进名师课堂,感受他们鲜活的教学细节艺术。而且,我还“死磨烂缠”,邀请一些名师担任导师,请他们为我的课堂把脉,指引我的研究方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教学细节的研究,尤其是对语文名师教学细节的研究,在中学语文教研领域,我还是做得比较超前的。

通过教学细节的研究,我慢慢地发现:细节,其实并不“细”,背后是教学理念,呈现的是教学艺术之美。

名师的教学细节,通过研究是可以逐步模仿、学用、内化的,最终为我的课堂所用,成为我的课堂“精致”的元素。

关注教学细节,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就趋于“精致”了。

“精致语文”,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

最初我提出“精致语文”的理念,主要是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粗糙、活动单一、对话浅层次、文本研读大而化之、思维平面滑行等诸多不够精致的现象,“精致”就是力图为改善语文课堂教学尽一份绵薄之力。在这个理念的形成并逐渐完善的过程中,黄厚江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记得是2011年秋,在无锡凤翔实验学校,我执教展示课《老王》,黄老师应邀评课。在公众评课现场,黄老师对我的课给予了正面鼓励的评价,我觉得不过瘾,就像那个想学艺的猴子,大清早地就去拜见师傅一样,在晨曦微露时到黄老师的房间,去个别讨教。黄老师真诚坦率地告诉我:“你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计得很精巧、细致,密密得不留一点空档,无形中压缩了课堂的生长空间,有张力的课,应该是虚实结合的课……”

一语点醒梦中人!原来,我所理解的课堂预设的“精致”,做过头了,“过犹不及”。课堂布局的精致,不是预设得越细致越好,而是要遵循“该疏则疏,该密则密,能简不烦,当艳不让”的原则,给课堂现场生成预留足够的空间,如此才能应对课堂活动的“各种可能性”。

于是,我知道了,“精致”应该是辩证的、灵动的。

2012年初夏,我拿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课堂实录(之前参加“杏坛杯”课堂大赛获得初中组唯一一个一等奖的课例),请黄老师指导。黄老师依然是给予鼓励,热情洋溢地写了3000多字的课评,题目是《把阅读教学的根深深地扎进文本的土壤之中》。在发电子稿给我时,加了一句附言:

课堂教学环节相对独立,固然体现了教学思路的清晰,你还可以试着追求教学环节之间的“连皮带肉地生长”。

啊,“连皮带肉地生长”,多么美好的课堂氛围!

我开始系统学习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理论,进一步明白了,“精致”不是教师把什么都想好了,“挖一个坑,引着学生往里面跳”,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激活、共生共长”,是“语文课堂教学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繁荣”。

“精致语文”理念下的课堂生成,应该是教师拥有足够的教学智慧,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善于发现“亮点”和“增长点”,通过评判、导引、追问、启发等手段,发挥“以活激活”的作用。于是我知道了,“精致”还应当是“精心培育课堂上自然生长的那棵树”。

2013年,我做了教研员,并没有在江阴的初中语文活动上再提倡“精致语文”,朋友们都觉得很奇怪,问我原因。我说,第一,公器不能私用;第二,“精致语文”是我的课堂追求,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而影响、遮蔽教师去学习其他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

我把黄厚江老师、薛法根老师请到江阴来,建立工作站;把“青春语文”王君老师、“生命语文”熊芳芳老師、“浅浅教语文”肖培东老师、“简约语文”丁卫军老师、“生活作文”李永红老师……请到江阴来讲学。博采众长,相融共生,应当是一切语文理念的共同价值追求。

我也在学习其他先进教学理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着我的“精致语文”。而且,因为岗位性质,我还丰富了“精致语文”的内涵,如精致的语文活动、精致的语文校本教研、精致的语文团队建设……

写在最后

引领学生走进旖旎的母语世界,沉入词语,需要“精致语文”。“精致”,从“教”的视角来看,方法要“巧”,过程要“丰”,积累要“厚”;“精致”,是为了学生的学,学习过程的丰富、细腻、深入,需要教师精心谋划,精巧推进,精彩生成。

“精致”,不是繁杂,不是细碎,更不是呆板小气,与“简约”“自然”“深厚”“宏阔”等词语并不矛盾。

猜你喜欢
课例名师细节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课例
浅议"名师"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名师读意林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