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中,各个学段都对词语理解提出了明确的目标。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词语教学出奇制胜,融合了创设语境、形象描述、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创造了分组理解、归类学词、迁移感悟、玩味叠词等形式,把词语理解和课文内容理解联系在一起,给人以启迪。
师:文中三处写到月的美景,有五个描写月光的四字词语,请同学们读一下。
(出示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齐读词语)
师:月光如银,月光美在哪里?
生:美在颜色。
师:什么颜色?
生:银白色。
师:还有其他的词语来形容吗?
生:洁白的,皎洁的。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
生:月光如银。
师:读得美一点。
生:(温柔地)月光如银。
(一生读“月光似水”)
师:女同学到了五年级读书就细声细气了,你读得很好,可是声音太小,请大声再读一遍。
生:(大声地)月光似水。
师:好!月光似水,月光美在……
生:美在清。
师:美在月光的清澈。谁来读这个词?
(一生读“静影沉璧”)
师:谁的影?
生:月亮的影子。
师:这个“璧”字下面是个玉字,猜猜“璧”是什么意思。
生:璧玉。
师:璧是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静影沉璧”这个词理解起来很简单,中间加个“如”或者“似”字就可以。知道“静影如沉璧”什么意思吗?
生:月影倒映在水里就像一块璧玉。
师:静影沉璧,月光美在它的什么?
生:影子。
师:地上有二泉,天上有月亮,相互辉映,这样的美景用两个词来赞美就是……
生:(齐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朗读这组词语,把我们带到二泉美丽的景色中?
(一生读)
师:读得很准确。可是月光照水是很柔美的,在词语之间可以有一些停顿,再读一遍。
(生的声音柔和起来)
师:很好!小阿炳在小时候经常和师父到二泉去赏月,他们赏到的是……
生:二泉映月。
【赏析】在《二泉映月》教学中,薛法根老师将课文中的词语分成环境、处境、心境、意境四组。以上片段学习了“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一组描写环境的词语。
薛法根老师以神来之问“月光美在哪里”引领学生明了“月光如银”美在银白色,“月光似水”美在月光的清澈,“静影沉璧”美在像璧玉一样的影子。三个词语学生不经意间就理解了,还辨明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在学习了“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三个词语的基础上,薛法根老师又以形象描述的方法——“地上有二泉,天上有月亮,相互辉映,这样的美景用两个词来赞美就是……”让学生答问,理解了“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意思。
薛法根老师教学生理解词语不是孤立的,他把词语理解和词语朗读有机结合了起来。一开始只要求读准确,“有五个描写月光的四字词语,请同学们读一下”,在学生明白“月光如银”美在银白色后,就要求学生“读得美一点”了。在学生深入理解五个词语后,要求提高了:“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朗读这组词语,把我们带到二泉美丽的景色中?”理解与朗读相辅相成,那二泉与月就如在眼前了。薛老师还把理解词语和理解课文联系在一起,“小阿炳在小时候经常和师父到二泉去赏月,他们赏到的是……”,轻巧简单的对话为学生后面理解“委婉连绵的琴声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景色”做好了铺垫。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金字塔的高大吗?
生:巍然屹立。
师:可以解释一下吗?
生:像山一样挺立着,十分高大雄伟。
师:你看,“巍”字是山字头,“屹”字是山字旁。
生:傲对碧空。形容金字塔高耸入云,直对着蓝天。
生:举世闻名。
师:这是形容金字塔的声名,不是形容它的高大的。
生:矗立。
师:(板书:矗立)三个“直”,笔直笔直地挺立着。比较一下“矗立”和“屹立”在用法上的区别。比如,电视塔高高地( )在城市的中央。中华民族( )在世界民族之林。
生:前一句用“矗立”,后一句用“屹立”。
师:正确!“屹立”含有“山一样的精神”的意味,比“矗立”的含义更为丰富。
生:还有一个词,“摩天大厦”。
师:“摩”的意思理解吗?
生:观摩的意思。
(众笑)
师:不知者不怪,敢于回答就很了不起!楼高到什么程度了?
生:快要碰到天了。
师:“摩天”的“摩”是……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碰着的意思。
师:对了!只要联系词义,就可以理解字义。要记住:字不离词。现在,把刚才这些形容金字塔高大的词语一起读一读。
生:(齐)巍然屹立、傲对碧空、摩天大厦、矗立。
师:词语要归类,这样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也方便今后运用。
【赏析】以上片段中,薛法根老师采用了归类理解词语的方法。他以问题“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金字塔的高大吗”,引领学生依次学习课文中出现的形容金字塔高大的词语:巍然屹立、傲对碧空、摩天大厦、矗立。这样的归类学习,降低了难度,“形容金字塔的高大”给这类词语中的每一个词的意思以暗示,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理解了这四个词语。这样的归类学习,强化了比较,特别是“矗立”与“屹立”的对比运用,学生一定能深刻地领会。这样的归类学习,增加了积累,不需要额外的训练,学生就能牢牢记住形容建筑物高大的一组词语。
薛法根老师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巍’字是山字头,‘屹’字是山字旁”,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理解词语时要关注词语中关键字的形旁。“只要联系词义,就可以理解字义”,指导学生记住“字不离词”的要诀。“词语要归类”,他自己这样做,也让学生这样做。
师:谁会唱《国歌》?
(一生唱《国歌》)
师:你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觉?用个恰当的词语形容一下。
生:雄壮,好像看到义勇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的情景。
生:豪迈,不怕牺牲,顽强战斗,很感人!
生:气壮山河,斗志昂扬。听了浑身有力量。
师:这首歌雄壮豪迈、振奋人心。那么,谁会唱《小燕子》?
(一生唱《小燕子》)
师:你听了这首歌又有什么感觉?用个恰当的词语形容一下。
生:很甜美,感觉小燕子很可爱。
生:和《国歌》完全不一样,是那种舒缓、柔美的感觉。
师:《国歌》是豪放之美,而《小燕子》是柔美。音乐讲究乐感,语文讲究什么?
生:语感。
师:对!读一读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觉?用个恰当的词语形容一下。
(师出示词语:第一组——日夜兼程、堤坝鏖战、劈波斩浪;第二组——气壮山河、惊心动魄、铮铮铁汉。生读词语)
生:我感觉很有气势,很有力量!
生:我感觉气壮山河,震撼人心!
师:所以,朗读时应该声高、气满,节奏明快,刚劲有力!
(指名读,师指导生读得饱满)
师:感觉如何?
生:大声读才能表现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
师:你们都找到语感了。一起像她那样读一读!
(生齐读,很有气势)
师: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句子。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这种气壮山河的气概与精神。
(生投入地大声朗读,师巡视)
师:读了课文,哪些场景给你一种气壮山河的感觉?概括说说。
【赏析】“日夜兼程、堤坝鏖战、劈波斩浪、气壮山河、惊心动魄、铮铮铁汉”等词语,形容的成分居多,学生很少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不容易形象地理解。薛法根老师独辟蹊径,创造了迁移感悟的方法,从学生熟悉的乐感巧妙地迁移到语感,学生对词语就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耳熟能详的《国歌》入手,一下子勾起了学生对那种雄壮豪迈、热血沸腾、气壮山河的气势的感悟。再以柔美的《小燕子》反衬,豪迈之势更强烈了。此时转入对“日夜兼程”等六个词语的感悟,学生的正迁移自然发生,能轻易地从整体上感悟到“日夜兼程”等六个词语所体现的气势。
这里的词语理解也是与朗读结合在一起的。从一开始的读词语找感觉,到学生读词语说感觉,接着老师顺势指导:“所以,朗读时应该声高、气满,节奏明快,刚劲有力”,“你们都找到语感了。一起像她那样读一读”。在螺旋式上升的反复朗读中,学生对这些词语体现出来的气壮山河的气势与精神体会越来越深。这一片段的最后,薛老师把这种气势的感悟由词语上升到句子、课文:“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句子,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这种气壮山河的气概与精神”,“读了课文,哪些场景给你一种气壮山河的感觉?概括说说”。这里的词语教学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为感悟句子、感悟课文蓄势铺情的。
师:(板书:傻乎乎)“傻乎乎”的意思懂吗?
生:很傻的意思。
师:你这个人真傻!你这个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样吗?
生:语气不一样。
师:我说你傻,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生不生气?
生:说我“傻”我会生气,“傻乎乎”就不太生气。
生:“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爱。
师:课文中说那位小朋友“傻乎乎”,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
师:你读出来这个孩子真的傻吗?
生:不,他是有点可爱的傻。
生:他陶醉了,他被槐乡的香气陶醉了。
生: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被香气迷住了。
师:喜爱这个地方,陶醉了,所以说他“傻乎乎”了。这样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拉他回家吃槐花饭的。读课文一定要注意这样重叠的词,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现在读课文,发现这样的词语就画出来。
【赏析】叠词的使用能使语言更柔和,也能改变语言的浓度和强度。课文里有那么多的叠词,可是我们很少注意,更不会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薛老师注重学生言语智慧的培育,关注语言的表达,才能发现这些叠词。
薛老师在引导学生玩味“傻乎乎”“小小子”“白茫茫”等叠词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找抽象化的阐述,也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创设语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自己的言语智慧和学生的感情朗读,让学生在玩乐中体味叠词的魔性。“你这个人真傻!你这个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样吗?”“我说你傻,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生不生气?”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傻乎乎”与“傻”,在轻松对话中感受“傻乎乎”这个词语独特的情感韵味。这样再读课文,学生就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了这些用得贴切、神奇的叠词,对课文的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看似平常简单的词语理解教学,在薛法根老师的匠心独运之下,竟是如此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