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体验就是使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经历与感悟。语用体验可以分为两个类别:日常生活中的语用体验和语文教学中的语用体验。日常生活中的语用体验一般只有听和说,而在语文教学的语用体验中,听、说、读、写是连成一体的。下面笔者以《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为例,谈谈个人基于语用体验的文本解读之浅见。
读薄,是一种能力,是抓住要点的概括能力,是把一篇长课文概括成一段话或者一句话、一个词的能力。对《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设计以让学生学会读薄。
1.概括主要内容。
这个单元以“我们去旅行”为主题安排了两篇课文,分别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和《少年旅行队》,一篇写古,一篇述今;一篇叙事,一篇抒情。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在旅行中丰富阅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生活实践能力。这两篇课文在单元中承担着不同的语文学习任务,根据文本特点和高年级学段的学习目标,在《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概括主要内容,能够把近千字的原文概括成一段话或者一句话,用简洁的语言把课文读薄,通过这样的语用体验培养概括能力。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讲述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不畏艰险,徒步走遍半个中国,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的故事。教学时,可以通过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也可以通过摘录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中的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2.提炼人物印象。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徐霞客”,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是写人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篇近千字的写人文章,我们在读过文本之后可以让学生试着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概括出自己对徐霞客的印象。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开头、结尾是总写,中间的5个自然段是分写。角度不同,感触点不同,阅读后的体验不同,概括出的核心“印象词”也就不同。
3.认识文本特点。
小学生掌握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是在叙事过程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的体裁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少有这些人物描写方法,而是用概述的方法,无论是选材还是行文,都非常凝练。这篇不到千字的文章,概括了徐霞客一生的志向、经历、品格、贡献,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人物传记的表达特点:真实性、生动性、概括性、通俗性。
我们在读文本的时候,不仅仅要从内容的角度关注课文在“写什么”,还要从表达、写作的角度转向课文是“怎么写”的。读懂内容固然重要,读懂课文的语言表达技巧更具语文学科教学的意义。从丰富的语用体验感悟文本,就是真正地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变成有意义的经历与认识。《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文,围绕“奇”来行文:开头结尾点出“奇人”和“奇书”,中间分别从志向奇、精神奇、经历奇具体叙述。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来关注该文本的语言表达。
1.“奇”字开篇的“总—分—总”。开篇自然段用两个“奇”概括了本文的学习要点和课文内容的逻辑结构。第一句说“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第二句告诉我们《徐霞客游记》是本奇书。两个“奇”字,提纲挈领地点出全文总纲,“奇人”是重点,有“奇人”才有“奇书”。
2.“志向奇”中的对比和引用。第2自然段重点讲徐霞客的志向奇。为什么奇呢?作者运用了对比,通过把当时读书人的志向和徐霞客的志向进行对比,衬托出徐霞客的卓尔不群。徐霞客志在“走遍天下”,当时的读书人却志在“追求功名”。
3.“精神奇”中的对句与排比。第3、4自然段重点讲徐霞客的精神奇。在30多年的时间里,徐霞客“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他“攀险峰,涉危涧”,千难万险,都等闲视之。对句原指古代诗文中字数相同、文意相对的句子。在这两个自然段中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句,但“长风为伍,云雾为伴”“攀险峰,涉危涧”这种对句元素,是本文突出的语言表达特色,准确而有概括性,富有节律感。另外,“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这句,用排比的方法说明徐霞客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之奇。在这里,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对句元素和排比句的练习。
4.“经历奇”中的举例子。第5、6自然段重点讲徐霞客的经历奇。这两个自然段运用的都是举例子的方法。第5自然段通过三个伙伴都没有完成考察,独独徐霞客完成了最后考察的事例证明了他的目标坚定;第6自然段通过探寻位于广西、湖南的两个山洞的事例反映徐霞客的意志坚定、锲而不舍。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语用体验设计:一是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徐霞客经历奇的其他事例;二是运用补白的方法具体描述,描述发现洞口盘着蟒蛇时徐霞客的心理和动作,描述发现同伴不辞而别时徐霞客的心情。这样的语用体验设计,不仅可以让我们深刻感悟徐霞客的经历奇,还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深入体会人物传记的表达特点。
除以上关于人之“奇”的叙述外,最后一个自然段还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评价了这本“奇书”:“详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
以上的“读懂”环节是课堂的核心教学环节。在“读懂”的环节中,基于语用体验的设计更多是源于文本表达的仿写体验,对句和排比是句式的仿,举例子是构段方法的仿。在“读厚”的设计中,主要是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设计语用体验。
1.前伸后延。
徐霞客的时代距今比较久远,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徐霞客“阅读大地”的志向令人难以理解,这是社会时代背景。再深入了解徐霞客的家庭背景——徐霞客是江苏人,家境殷实,祖父做过大官,父亲还是地主。从经济角度来说,他不需要吃那么多苦就可以生活得很安逸。从政治角度来说,考取功名是当时很多家庭的梦想,更是他这样的仕途之家的梦想。徐霞客在这样的情况下逆流而动,立志走遍天下,实属不易。而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才能深入了解。了解之后,课堂上关于“志向奇”的表达会更到位,语用体验效果会更鲜活。
在学习完本文后,让学生继续阅读相关文章,会深化学生对徐霞客身为“奇人”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是资料占有和整合的鲜活表达,会让语用体验更具思考力,从而更具深度和广度。
这样,课堂的前伸后延,就把不足千字的课文变成了厚重阅读,从而实现“读厚”的目标。
2.群文阅读。
这篇人物传记具有高度概括性,不足千字就概括了徐霞客一生的游历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和二度开发,这种开发可以是基于写人体裁特点的开发,也可以是学生的写人作文。
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徐霞客游记》的片段,或者是关于徐霞客的故事,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群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悟徐霞客的可贵精神。
读薄—读懂—读厚,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引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语言,进行语用体验。基于语用体验的语文教学,倡导在教学中让孩子发现语言的奥妙,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感悟生活,发展身心,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