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直观 理清结构 沟通联系 掌握本质

2017-05-07 05:56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被除数除数整数

一、复习旧知促迁移

出示两道口答题:

①修一条公路,30天修了300米,每天修( )米。

②修一条公路,甲队单独修,要10天完成,每天完成( )。

口答后提示:解答这两道题依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同样的数量关系既可以用来解决整数应用问题,也可以用来解决分数应用问题。

说明:教学中,从学生已学过的整数工程问题入手,从旧知引入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这不仅体现了知识间的联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自主探究促建构

1.呈现问题:如果不告诉你工作总量,你会解决以下问题吗?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10天,乙队单独做要15天,两队合作要几天完工?

2.出示学习要求:(1)先独立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2)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3)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想法。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摘录有代表性的解题思路。

4.汇报评讲。

(1)呈现有代表性的解法:

说明:实践证明我们没有给学生规定工作总量,让学生自己探究,学生例举的工作总量的数据也都是10与15的公倍数。不仅如此,还有学生用x表示工作总量,这就说明有的孩子已经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样为学生概括出下面的分数解法作了很好的铺垫。这里的数据是学生自己找到的,这里的方法也是学生自己发现的。

(2)评讲反馈。

师:观察上面的这些式子,你能看明白什么?

生:解决的都是合作完成这项工程要几天的问题。

生:根据的数量关系都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生:每一种方法假设的工作总量都不一样。

师:为什么假设的工作总量不一样,而求得的工作时间都一样呢?

提出问题后稍等片刻,组织小组讨论,并提示可以画图,也可以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说明理由。

5.理清问题结构,把握本质。

小组讨论,片刻后组织反馈。

生:被除数大了,除数也大了。

生:工作总量大了,工作效率也大了。

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扩大了,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生:这里的被除数是工作总量,除数是工作效率。

师:工作效率是怎么变的?

生:工作效率跟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

师小结:工作总量变大,工作效率也随之变大。但是不管怎么变,甲每天完成的工作量一定是工作总量的乙一定是。

师:这个x可能是90,150……

教师相机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动态直观图 (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工作效率也发生变化)。利用动态直观图让学生清晰感受到工作总量变大,工作效率也随之变大。但是不管怎么变,甲每天完成的工作量一定是工作总量的,乙一定是。

说明:这一环节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不断质疑,不断交流讨论,自主发现问题的结构,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抽象的难点处,利用直观、动态的线段图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工程问题中的“变”与“不变”。

6.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工程问题”。

7.沟通分数、整数解题方法间的联系,达到真正掌握方法。

师:回想一下这样的工程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呢?

生:可以把工程问题我们是转化成整数问题。

生:其实把工作总量看作30、90、150就变成整数问题了。

生:把工作总量看成单位“1”就是分数应用题,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师:怎么转化?

生:如果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那么甲的工作效率一定是;如果把工作效率看作30、60、90, 那甲的工作效率一定是 30÷10、60÷10、90÷10。

生:要注意看作“1”,一定都是单位“1”,不能是 1÷(30÷10+30÷15)。

生:一道题要讲究统一。

说明:呈现算法多样化后一定要做到类化与沟通,即不同之处抓类化,相同之处抓沟通,这样才能打通各种方法之间的“经脉”,使方法互通,通过质疑、比较沟通了整数应用题与工程问题在解题方法上的联系,融会贯通。

猜你喜欢
被除数除数整数
商一定小于被除数吗
求被除数
除法中的数学问题
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你会算吗——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被除数可能是几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一类整数递推数列的周期性
被除数可能是多少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