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霞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为文化传播注入了生机,它传递着微价值,引领着微文化的产生,与传统媒介共同发展,形成娱乐的大狂欢,还强化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文化的百家争鸣。但与此同时,微博在文化传播中也有着理性、道德的缺失等弊端,阻碍了微博成为“公共领域”的进程。
关键词:微博;媒介;文化传播;影响
微博,是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文化传播即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在文化活动频繁、信息爆炸的年代,面对着如潮水般涌来的信息,人们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眩晕。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微博的出现如一道亮光劈开了这个混沌的信息世界。它以精致袖珍的身形活蹦乱跳,充满张力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引领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一、微博尽显“威力”:高效传递微价值
在微博越来越受欢迎的今天,微价值也越来越走近人们的生活。但看似是微价值,却在微博这一以“I-N-N”模式传递信息的平台下不断被放大,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给社会注入了很大的正能量。2011年香蕉“乙烯利”催熟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当时海南香蕉业遭受重创,海南电视台《绿色农业进行时》栏目及时在新浪微博上辟谣,20多天的微博动员共吸引了4万多人的关注,单帖转发次数最多高达16,000多次,在短短的五天时间就吸引了超过14万的网民购买香蕉,总吨数超过了520吨!微博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损失保障了蕉农的收益,挽救了海南省的香蕉产业。
之所以会有如此成效,一方面是由于微博独特的4A式(anyone,anything,anytime,anywhere)传播模式,它能够迅速引来人们的关注;其次是微博的实时性能使人们获得及时连贯的信息,使人们能够持续参与并监督整个事件的发展;再者,微博的双向互动功能如关注、评论、转发、@以及各种表情、语音等功能,能够极大地调动整个社会的情绪,营造一个有声有色的公共讨论场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参与的几乎“零成本”满足了人们低成本做好事儿的朴素愿望,使他们愿意去“善小而为之”。
二、以身示范。引领“微文化”的到来
新媒介微博的出现开辟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体验方式和文化范式,有人称它为后现代文化。而微博的后现代价值模式就是去中心化、碎片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微博以自身特有的语体特征引导了“微文化”这一后现代文化的形成,比如微电影、微小说、微电台、微访谈、微生活,這些碎片化的“微文化”以其特有的语言结构、反传统的叙事模式、“以小见大”的独特优势,用最简单的方式传递出最多的信息和最深刻的价值观,大大提高了文化传递的效率,丰富了文化大环境。
三、与传统媒介共舞,掀起娱乐新狂欢
当微博以极强的冲击力掀起娱乐大潮时,很多人都以为其他媒介将会让位于微媒介,可殊不知微博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包容性,它欣欣然开始了与传统媒体的联姻,传统媒体借着微博之力而重新充满了活力,微博与传统媒体共同发力,一起繁荣,形成了一场娱乐的大狂欢。明星大腕们借着自己的影响力在微博上宣传自己的新作品,于是电影电视市场、音像制品市场、图书报刊市场等借微博强大的号召力而重新繁荣起来。前段日子火爆荧屏的“中国好声音”便将微博营销运用得炉火纯青。首先启用明星微博营销的策略,很多博客“大v”如姚晨、李玟、冯小刚、张靓颖、李湘等利用自己的明星辐射作用为“好声音”做了最好的广告。在“好声音”进行过程中,微博营销又通过“话题绵延”这一策略为“好声音”持续加力:版权纠纷、导师能力、学员炒作等绵绵不断的微博热议话题让观众时刻关注到“好声音”。这个节目从2%到5%的收视率跨越,微博营销功不可没。
四、赋予个人话语权,提升个体认同感、归属感
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公共领域”的特点。首先因为微博是去中心化的,它能使我们获得认同感。它创造了一个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在这一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角色由以前单纯的信息接收方变成了信息接收与发出的共同体,这样人人即中心,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中心。别人在看到我们发的信息之后就会对它进行评论或者转发,而源于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恋情结,我们往往对这种来自别人的关注有着近乎疯狂的狂热,认同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其次微博也能给我们带来极强的归属感。“受众被不断地分流到各个‘意见社区,这些社区成员彼此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共同塑造着自己的社区文化,如同一个城堡。”在这样的城堡中,人们找到了归属感,有了底气,能够更加理直气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五、“百家争鸣”。铸造各种文化的大熔炉
当人人都能成为自媒体时,当各种观点都能“零门槛”地表达时,当明星大腕们终于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博友们一同狂欢时,微博俨然变成了各种文化的大熔炉: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共同生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同时发声,娱乐文化与严肃文化平等呼吸。微博以极大的包容性给赋予每一种文化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所有文化在镁光灯下一同闪耀。而这种现象带来的一大利好便是它开阔了个体的眼界,使个体看到了在自己这半亩方塘之外的更广阔的天空,促使个体主动去关注其他类型的文化,提高媒介素养以减小与他人的“知识沟”。由此,微博带来的不仅是整个社会文化包容性的增强,也激发了个体的包容性心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创新的发生。
然而,自从2009年微博落户中国大地,社会上也频繁曝出了跟微博有关的负面新闻,比如谣言传播,微博骂战,在雅安地震中利用微博制造恐慌等等,这些事件无不阻碍了微博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社会“公共领域”的进程,而这些弊病也与微博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
(一)理性的缺失——泛娱乐化导致思维荒漠化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我们品尝着别人做好的文化快餐,拒绝思考,拒绝吸收,我们说,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味蕾的狂欢和心灵的猎奇,于是,泛娱乐化的微博迎合了我们的需求,微博早已成了娱乐的跑马场。关注度位列前茅的几乎都是各类娱乐明星,充斥整个页面的也多半是关于娱乐的新闻。我们滑动着屏幕,滚动着鼠标,或嗔或笑,多像鲁迅在《药》中所写的围观夏瑜砍头的老百姓们,更像是茶馆里的茶客,把夏瑜的死当作谈资,而丝毫不会思考些什么。鲁迅在其国民性批判中将此视为“看客文化”而痛加贬抑,而微博为看客文化披上了一层现代性的外衣,其骨子里依然是一种围观性的冷漠。在微博营造的泛娱乐化语境中,人们的思维越来越肤浅化,越来越虚无化,最终导致了理性的缺失,而人们的理性、批判性思维恰恰就是构建微博“公共领域”的灵魂。
(二)道德的缺失——碎片化导致公知的陨落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出往往作为“把关人”来控制信息与主流价值观的契合度,而在微博引领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出者,在信仰缺失的年代,总有一些人无法做好自己的“把关人”,于是在微博上,谣言横行,网暴当道。从2010年“金庸被去世”的假新闻到前一段时间的“立二拆四”造谣被抓再到微博大v薛蛮子的聚众淫乱,微博正如巴赫金所言的“狂欢广场”:“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不敬和猥亵。”“把关人”缺位的微博领域,其碎片化的语言结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将严重冲击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使得人们无所适从,进而犯错。
(三)公平的缺失——“意见领袖”导致诉求领域两极分化严重
微博赋予了我们话语权,而我们的声音是否真的能被听到并且利益诉求能够得到满足却常常没那么容易。真正的话语权其实还是牢牢掌握在意见领袖的手里,比如关注度在微博排名前列的娱乐明星、地产大鳄、金融大亨、政府部门,因为他们有着更强大的知名度与社会背景,有着更显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他们巧妙地运用人们的“沉没的螺旋”“群体极化”等心理因素来扩大自己的分贝,引导着整个舆论的走向,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更大的满足,其他人却只能在自己的小群体里“自嗨”,更遑论广大落后地区的非微博用户,而他们的利益往往是最需要表达的,可却因“知识沟”和“使用沟”的存在而被湮没了。于是,在意见表达领域便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两极分化局面,公平不复存在。
除了理性、道德、公平的缺失,微博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对网络的沉迷、对现实的逃避,利益诉求遭遇行政力量绑架,以及因为“群体极化”而造成的对其他群体意见的闭目塞听等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微博在传递微价值,引领微文化,娱乐大众,提升个体认同感、归属感,促进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面的积极意义。虽然在打造微博公共领域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政府能在做好道德底線与社会公平的把关人的基础上,拥有包容的心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并且积极主动地施惠于那些在微博上低分贝甚至零分贝的弱势群体;微博大v能加强自律,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树立良好榜样,而不是利用个人影响力为自己谋私利;社会精英、文学批评者能够利用好微博这一平台加强文学批评,强化社会公知;普通大众能努力提高媒介素养,提升社会责任,提高辨别优秀与落后文化的能力,培养对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不盲目,不偶像崇拜,用不挑剔的耳朵去倾听不同群体的声音,我们有理由相信微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公共领域”,引领社会更加民主、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