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奉献有作为要以正确意识为指导

2017-05-06 12:33
共产党员·上 2016年9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党章党员

讲奉献有作为必须树立使命意识

使命意识是每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境界。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成就伟大的事业,关键就在于广大党员始终怀有强烈的使命意识。这种使命意识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支柱,使广大党员能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敢于创造、勇于牺牲、甘于奉献。今天,我们党成功转换角色,“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划定了未来中国的前行航线。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包含着对方向的坚定自信、对问题的深刻洞察、对大势的准确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承前启后,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丰富了中国经验,拓展了中国道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实践前后相续,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最终把脚印连成了道路,用石头建筑起桥梁。“四个全面”串起中国发展的总纲,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各项改革蹄疾步稳,法治建设进入快车道,从严治党呈现新气象,大国外交开创新局面,勾绘出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五大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构成了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统筹全局的战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性。从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到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两个转变”;从以互利共赢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到一系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政策的调整,这些“中国方案”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的经验,中国道路不仅通向中国的未来,也鲜明指出了整个世界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高瞻远瞩的思考,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每個党员要时刻不忘“我是党员”,不管职务多高、权力多大,都要时时处处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履行历史、时代、人民赋予自己的伟大使命。作为共产党员,就要讲奉献,就要有作为,每个党员都要跟上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每个党员都要切实增强提高能力水平的紧迫感,努力成为学习型的党员,把时代的挑战和压力变为提高能力水平的动力和自觉行动,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讲奉献有作为必须树立党章意识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总规矩,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根本政治制度、体制和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格遵守党章各项规定。全党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要把检查学习和遵守党章情况作为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使全党同志对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奉献是党对每位党员的要求,同时也是党员个人自觉自愿的行为。奉献既是刚性的,也是柔性的;既缘于党章的规定,又受行为道德的约束。因此,讲奉献是体现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党员的党性、对党忠诚度的检验标准。

党章规定了党员应履行的义务:“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这些义务表明了党员要有所作为。共产党员长期坚持、自觉遵守党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作出既平凡又伟大的奉献,便会取得有利于国家安定团结、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人民幸福和谐的令人颂扬的成就。

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和艰巨任务,实现目标、完成任务,需要一代代中国人民、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需要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以苦干、实干续写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用求真务实托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必须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遵循党章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真正做出经得起时代、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讲奉献有作为必须树立为民意识

为民意识,对党和党员干部来讲,就是回答和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其实质是回答和解决好党应该以什么作为生存发展之本、力量源泉、坚实基础的问题。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因为,我们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始终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党和党员干部来讲,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利益,对于历史进步的作用始终是正面的、积极的。正因如此,我们党才在党章中强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古语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历史充分证明,人心向背,始终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存亡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执政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因此,我们党90多年来的一切奋斗,我们党执掌政权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都是为了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总结形成和丰富发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一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全党同志牢固树立六大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一块前进的观点。群众路线与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共同构成了党的三大优良传统。

在党执政条件下,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始终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的执政理念,丰富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努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对执政动机最直接、最根本的判断,就是看我们党是否真正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看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无私无畏、身先士卒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讲奉献、有作为,必须树立为民的崇高理念,必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党的群众路线要求,党的干部更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方面为普通党员作出表率。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目标和任务。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能否始终铭记、时刻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是检验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一个封建时代的“七品芝麻官”尚且有这样的认识,何况一名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当前,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社會思想多元、多样、多变,个别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所淡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全党范围内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就是剑指“四风”顽疾,猛药治疴,正本清源,使全党同志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要始终牢记群众观点,多从群众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想事情,多以问题为导向学知识、练本领,多向群众问需问策,多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既要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更要善于破难题、化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积极探索深入群众的好办法,主动在感情上和行动上融入群众,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味群众情感,无论什么时候,群众本色不能变,群众情怀不能淡,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要始终不渝地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最终目标,坚定不移地把民之所思、民之所盼、民之所需作为工作重心,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利干事,扎实做好各方面民生实事,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和水平。

讲奉献有作为必须树立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共产党员在思想观念上对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奋斗目标的责任担当,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政治态度。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同样,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意识的政党,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党。人的行动不是本能活动,是靠思想指挥的,但是能直接指挥人们行动的不是作为价值观表现的理想、信念和信仰,而是社会角色所赋予某人的具体职责,即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及承担的相应后果。从应当追求什么到把这种目标追求落实到行动上,需要责任意识作为桥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进而自觉地认真履行责任,是崇高价值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并指导实践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不只是简单的宣教和被动地接受,它需要受动者的主观心理认同并付诸行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流于空洞的理论,而应融入到具体的个人责任中,由务虚转为务实,通过章程规约予以保障。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应包含着关心国家发展的责任意识、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意识、承担生活角色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和贯彻力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里的“为之”即是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做到担当,就要不计个人得失,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不怕碰硬,在困难面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只要是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

敢于担当本身也是一种责任。共产党员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面对重大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面对改革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豁得出去、顶得上去,面对各种歪风邪气敢于较真、敢抓敢管,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敢于担当最终要落实到练就过硬本领、提高治理能力上。提高党员干部治理能力,是贯彻敢于担当执政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履职尽责的能力,有了硬本领才能有真担当。实践是提高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源泉和动力,过硬的本领都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要多实践、勤思考、善总结、下苦功,通过破解难题、经受磨练,在实践中提升能力,真正以过硬本领服务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

我们强调“担当”,不是提倡有勇无谋,闯“红灯”,去打擦边球,搞“规避变通”,而是学会并善于用创新思维和法治办法推动工作,是锐意创新、依法合规的“担当”。必须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决心和勇气,把掣肘经济社会发展的“硬骨头”一块一块啃掉,把阻碍振兴步伐的“暗礁”一个一个搬开;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和境界,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让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更加可持续。要敢于变革、锐意创新,努力做到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突破、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在发展中不断有新成就。要牢固树立和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增强对党、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心,勇于担当工作中需要担负的领导责任、岗位责任、目标责任、改革责任、发展责任和稳定责任,迎难而上,勇挑重担,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第一要务、第一责任。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党章党员
大学生恋爱过激行为分析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爷爷是个“党章迷”
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修改党章确立“行动指南”?
党章的历次重大修改
党员标准是什么?
浅谈韩国犯罪题材电影中的特点
理论热词·尊崇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