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婷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全面参与,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要中之要。教师要营造民主教学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激励成功,增强自信;丰富参与手段,拓展参与渠道;引进竞争,突出创造力的强度。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
【关键词】参与 自主 激活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53-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但是新课改时至今日,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仍醉心于自己的“艺术表演”,却不知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在观赏教师的艺术表演中培养起来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力行来获得。因此,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的参与,实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要中之要。
“参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①实现语文课堂的自主学习正是源于对“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这一潜能的开发和需要的满足。能参与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学生也只有在参与过程中方能被真正“唤起”,“自奋其力”,“发现真理”,而不是被动接受真理。
“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参与中激发了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的心理冲突,刺激了思维火花的闪烁,培养了创造能力,为将来成为开拓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与”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学习语文是在掌握一种技能,而所有技能的获得都必须通过训练实践。“参与”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语文练习,从而掌握语文能力。
“参与”可以刺激反馈机制。教学中的反馈是指对学习结果的知悉,教学过程的控制主要是通过课堂信息反馈的基本方式来实现的。课堂中学生的全员参与,必然会使反馈大为活跃,而反馈的高效率、高密度,又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既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充分地运用“参与机制”,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那么在课堂控制中又如何充分利用“参与机制”呢?
一、营造民主教学的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② 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创造出精彩不断地教学过程。
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进行的方式应该是“平等”的。要使学生敢于参与课堂教学,乐于参與课堂教学,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真诚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师生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学生身心处于和谐自由状态,这样才会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习中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也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展示自己的风采。建立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仅要给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更要给予让学生对语文教学有建议、监督与评价的权利。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真切感受,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精辟地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③儿童新奇感强,容易、愿意接受社会上的最新信息。我们应根据他们这一特点,将社会信息及时反馈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想,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去钻研,去探讨,去追求。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是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条件,教师备课时要格外重视。
三、激励成功,增强自信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效果、目的志向、学习水平的高低,与他们对知识学习的自信心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种自信心主要是建立在对学习知识的成功感之上的。任何人都有体现自我价值,获取别人承认的需要。学生更是如此,学生哪怕在微小的一点进步得到肯定,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从而进一步对知识内容逐渐产生兴趣。通过不断地增强肯定,学生在每每取得成功(即使很小的成功)和激励的前提下,不断增强自信和自尊,从根本上改变对语文消极学习状况,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同时又会刺激产生更高更多的目标追求,能更深层次地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教师对课堂激励机制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是为了使学生感受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求知的人,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丰富参与手段,拓展参与渠道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学生课堂参与的手段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的手段越多,参与的兴趣就越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就越大,参与的效果也就越好。听、说、读、写,无疑是传统的主要的参与手段,除此以外,唱、画、演、做实验、演示、访问、辩论等等,都可以有机地引入课堂,以广开学生的参与渠道。
有位老师在教授《中国市场:人人都想分享的蛋糕》时,将模拟市场经济管理行为作为切入点,以班为单位成立中国市场管理协会。协会分设调研部、规划部、生产部、宣传部四个部门。调研部要论证中国市场的现状是怎样的情形;生产部要论证中国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规划部要提出相应的远景规划;宣传部要完成首期广告的宣传的创意。不待“管理协会会长”——教师要求,各部门就召开会议,研读课文,讨论构思“报告”。第二课时是在紧张的答辩中度过的。“管理协会会长”在各位“部长们”口述报告之后,发动全体“员工”以主人翁态度,对其报告展开质疑。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采用了读与说,讨论,辩论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全员参与提供和创造了氛围和条件,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五、引进“比、学、帮、超”的机制,突出创造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个人学习。课堂教学中,依前后桌自然组合的方式,将学生编成四人学习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课堂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诸如背诵比赛,抢答比赛,限定字数归纳段意比赛……把比赛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运用“比、学”的竞争心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的灵活、及时,对控制积极的课堂学习情绪,营造意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可以切磋琢磨,开展广泛的知识信息交流,思维相互撞击而迸发出的火花,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当然,让学生参与不能停留在表面,满足于朗读、复述、演讲、讨论,更应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比较异同、迁移创造,达到超越。
张鸿荃:“参与性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对语文教育更为重要,因为任何一项语文能力都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才能获得。”语文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教师应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多做些探索和研究。但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指导点拨和提升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否则,自主探究就只是形式。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
注释:
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②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③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