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青
摘 要: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体现,在幼儿园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能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幼儿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榜样学习、故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让幼儿在分享中收获快乐,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分享的情感。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提升幼儿的分享意识。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成为现阶段幼儿教师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本文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望抛砖引玉。
一、影响幼儿分享意识的因素
由于年龄段较低的原因,很多幼儿的认知水平不高,这也就直接导致幼儿的分享观念欠缺,没有养成分享的意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经指出:“因为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不仅会认为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而且其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属于自己的,这包括幼儿的父母、玩具、食物。”因为幼儿的身体和思维尚未发育完善,这一时期的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以自我为中心是每个幼儿都存在的现象。
外部因素对幼儿的分享意识养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在现阶段的我国青年家庭中,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独生子女使幼儿能够获得更多父母长辈的关怀和爱戴,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的环境容易使幼儿体会不到兄弟姐妹间相互谦让、互相分享的喜悦,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养成。
二、运用故事提升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的认知水平直接决定着幼儿的分享行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知道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教学,往往对幼儿进行盲目的教学致使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幼儿对教师在活动课中讲解的小故事都非常感兴趣,都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并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针对幼儿的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幼儿采用故事教学的方法,通过生动的故事教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进步和发展。
笔者在教学中会运用《金色的房子》这个故事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教学。故事中主人公的自私让她失去了原先的小伙伴,主人公虽然拥有了漂亮的大房子,但是她却变得非常孤单寂寞。但是当她将自己的金色大房子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后,小伙伴们又都回到了她的身边。虽然故事非常简单,但是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和生动的故事插画能够使幼儿进入故事中去,将自己当作故事的主人公,使幼儿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和作者产生共鸣。在幼儿深入地了解了故事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幼儿进行提问。如,“主人公一开始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故事中主人公变得孤单了?”“主人公最后为什么又变得高兴了?”通过问题幼儿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主人公因为自私而导致孤独,因为分享而获得快乐。
三、运用榜样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对于幼儿来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幼儿的年龄段小,他们都非常渴望得到教师和其他幼儿的认同和赞扬,根据幼儿的这种心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教学评选、树立榜样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会看到班级中的幼儿为同一个玩具争抢;经常听到“老师,他又抢我玩具”“他的玩具不和我一起玩”“他不肯和我进行交换”等这些言语,幼儿的这些表现都是幼儿以自己为中心的表现,如果教师不及时地进行纠正很容易使幼儿产生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及时开展榜样教学,让幼儿和教师评选出班级中最大方、最乐于分享的幼儿,并给该幼儿颁发大红花。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幼儿看到分享的重要性,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对分享的认识。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笔者发现幼儿都能够和其他幼儿分享自己的玩具,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是看不到的。
另外,家庭中父母长辈的一些行为习惯也会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和幼儿的家长进行及沟通,使幼儿的父母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让幼儿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学会分享、快乐成长。
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起到榜样作用,在教学中分享教师的零食、玩具等都是一种积极的榜样作用。在幼儿作出了分享行为后,教师应当根据幼儿的表现给予及时鼓励和赞扬,使幼儿在分享后能够收获分享产生的喜悦。
总之,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努力和研究,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找到高效的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教学方法。以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使幼儿从被动分享转化成为自发分享,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华,林静.幼儿分享行为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杨淑萍,杨俊平.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編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