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敏
摘 要: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能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逐步感悟数学思想。以教材意图为核心,站在学生角度想学生所想,在学生的思维生长点处提供有效的材料,为学生的学搭建支架,直观演绎,揭示数学思想的本质;构建模型,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转化思想,建立在意义上的内涵把握。
关键词:课堂真问题;数学思考力;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那么,何谓数学的基本思想?应怎样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史宁中教授将基本数学思想界定为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抽象,是指从现实材料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推理,即從一个命题或者判断到另一个命题或者判断的思维过程;模型,即用数学讲述现实生活中的典型问题。而对这些数学思想的领会和潜意识的使用,即是数学素养的体现。关注学习过程,促进数学思考,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新形势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能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一、直观演绎,发展学生推理思维
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思维偏重具体形象,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还需依托实物表象。在具体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和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领会蕴藏其中的数学思想,使它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解和掌握,进行感悟与自我构建,内化为抽象的数学符号、数学思想。
教学六年级“假设策略”,我利用天平,建立“左边重量=右边重量”的直观模型,通过三张天平图(2个苹果=200克;4个橘子=200克;1个苹果和2个橘子=200克),从一个未知量到两个未知量过渡,通过比较,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未知量增加了就不能求出结果。再补充条件(1个苹果=2个橘子),学生就能想到把两种水果转化成同一种水果,而这正是假设策略的精髓所在,即把两个未知量转化为一个未知量。在知识的导入环节,提出疑问:“什么情况下使用假设策略?”使学生的思考不仅停留在知识的表象,不仅知道什么是假设策略、怎么用,还明确什么情况下使用,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理解中得到了提升。
直观演绎,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使学习矛盾转化成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利用图示支架对数学推理思想方法的渗透,从偏重解释转到偏重发现,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联想、猜测等探索活动,开启学生数学的推理思维。
二、构建模型,提升学生抽象思维
数学模型思想是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桥梁。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渐抽象出数学模型,在建模过程中感悟数学概念,在运用过程中丰富数学内涵,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领悟过程。
教学六年级“认识百分数”,通过两张表格的比较(投中次数不同,投篮次数相同;投中次数不同,投篮次数也不同)引出两个量的比较,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展开观察比较活动,逐步将数的比较引到分数的比较,再到百分数(一百分之几)的比较,借助对分数的已有认知,形成百分数的概念,使学生明确百分数是怎么来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建立“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多少”的分数模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百分数的内涵。
三、手动加脑动,利用数学活动,擅用转化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策略总是蕴含于学习活动之中的,如一年级的比多比少中就蕴含一一对应的思想,四年级的差倍问题中就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契机,是开启学生数学思考力的钥匙。那么在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中如何搭建有效的支架做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启发呢?
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采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先是通过数方格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引发猜想。学生用剪、拼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讨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之间的联系,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剪、拼的操作活动,学生能直观看到图形转化前后面积不变,然后借助表格发现底转化成了长,高转化成了宽,有助于学生在面积度量的意义上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公式变得可视化,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掌握数学知识,感悟转化思想。在这个数学活动中表格、剪拼的动手操作也是一种教学支架,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自主感悟。
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启发学生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而问题正是培养思考的载体。真问题,即给问题留白,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而教学环节中的问题、表格、图形、操作活动等都是引导思维的一种具体表象,是在教学中能推动学生有效思考的、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支持、帮助。从每一节课中进行反思、积累,思而后行,才能提供有效材料,创设必要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思维得到飞跃,形成数学素养,学会“数学
思考”。
参考文献:
[1]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
[2]顾建芳.随学而导 巧妙生成[J].上海教育科研,2011(9).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