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缺乏写作素材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2017-05-04 10:28曹刚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4期
关键词:观察方法积累

曹刚

[摘 要]在习作过程中,学生常常因为缺乏写作素材而无法完成习作。教师需要分析原因,并想方设法地丰富学生的生活,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素材;丰富生活;观察方法;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78-02

在习作课堂上,学生蹙眉咬笔、抓耳挠腮、冥思苦想的现象并不鲜见,而学生习作的最大“拦路虎”是没有素材。所以,在小学生的习作中,我们看到的要么是陈词滥调,要么是胡编乱造,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移植在自己身上,或凭空捏造事实,要么是“以不变应万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小学阶段)的阶段性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较为有趣或印象最深,深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也就是说,习作就是“我手写我眼”“我手写我心”的过程。它本应是轻松而快乐的,为何却有不少学生觉得没有写作素材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缺乏写作素材的原因

(一)学生生活过于单调

由于现在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他们一个个都是家庭的“小太阳”,家人都围着他们转,给他们很多的关爱。其实,这也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快乐的生活,剥夺了他们参与生活、感受生活的权利。当他们想拖地时,马上有人抢过拖把,当他们想洗碗时,马上有人夺过抹布。听到最多的话是“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赶快去弹钢琴”“快去上兴趣班”等,家务事根本不需要他们做。双休日偶尔空闲,他们也会宅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电视。有的学校考虑到安全问题,连最起码的春游、参观等活动都取消了。学生的生活,就只剩下学校、家这两个地方。回想我们的童年时代,那时候课业负担远没有现在重,根本没什么“兴趣班”“特长班”之说。放学后,打弹子、踢毽子、跳房子、滚铁环;周末放牛、打猪草、栽秧、割稻子、上山砍柴、下河摸虾……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作为孩子,感受到的是快乐,有着丰富的经历。跟我们相比,现在的孩子正如鲁迅所说“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他们生活单调,自然缺乏写作素材,也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二)缺少细致的观察

由于小学生还不够成熟,加上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他们观察事物时会很粗糙,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观察大桥,只会说“真长啊”;观察烟花,只会说“好美啊”;观察小动物,只会说“真可爱”……至于桥如何之长,烟花如何之美,小动物如何之可爱……他们全说不上来。他们的视线也是“直”的,只关注主体,不在意那些重要的枝节。观察花朵时,只看花瓣,不看花萼,不看枝干,不看绿叶;观察某件事情,只看事情的主要经过,至于事件发生的环境、围观人的反应等他们根本注意不到。缺少细致的观察,也会让学生觉得没有写作素材。

(三)没有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题中有一个话题是“写暑假生活”。乍一看题目,有不少学生很激动,觉得这个题目好写,因为“暑假我跟爸爸去了北京”“暑假我学会了溜旱冰”。可當教师问起“在北京看到了哪些景物,对玩的地方都有什么印象”时,学生却尴尬地搔搔后脑勺“忘了”;当问起“是怎么学会溜旱冰的”,学生却只会笼统地说“就那么学会的,具体的经过我忘了”。小学生的记性是比成人好些,但他们的忘性似乎也比成人更大些。这也是他们这个年龄的心理特点决定的。遇到可写的材料却没有及时地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就遗忘了。没有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这也是学生缺少写作素材的原因。

二、解决缺乏写作素材问题的策略

(一)使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

1.开展多彩的活动

在家庭中,可以开展“争做家务事”“今天我当家”“击鼓传花”“给妈妈洗脚”等活动。在学校,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竞赛活动;可以就某个有争议的话题开辩论会(如“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是好还是坏”);可以玩成语接龙、写“王”字等游戏;可以举行拔河、象棋、篮球等比赛;可以结合节日开展相关活动(如劳动节打扫教室、儿童节进行文艺表演)。在校外,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带领学生春游、研学、爬山、钓鱼,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通过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就能丰富他们的“素材库”。

2.捕捉生活中的精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让学生当个有心人,注意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早上可以观日出朝晖,傍晚可以看日落晚霞,夜晚可以赏月亮、数星星;可以抬头看天空的燕子,可以低头看地上的蚂蚁;可以感受轻柔拂面的春风,可以沐浴酣畅淋漓的夏雨。甚至可以观察一杯清茶从沸水倒入时茶叶的上下翻腾到凉下来时的甘爽解渴……而对于一些偶发事件,更要留心捕捉,如市场上的争吵,教师离开教室后的喧闹,或者误打误撞飞进家里来的蝙蝠等,让生活中的精彩成为习作的素材。

(二)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观察的大忌是粗糙不细致,我们应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细致观察,让学生自己多问几个“是怎么样的”“像什么呢”“是怎么回事呢”等问题。如观察石榴时,指导学生观察其外形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刚长出来的石榴有多大,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成熟以后又有多大,又变成了什么颜色,又像什么;剖开石榴,它的内部又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大小又有什么特点等。再如,观察教师,虽然都是给我们上课,但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讲话习惯,他们板书的动作,站在讲台上的姿态各不相同,他们批评或表扬学生时的神态也迥然不同,他们的微笑甚至眼神都是不一样的,这些都需要用眼睛细致观察。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耳、口、鼻、手等各种感官来观察。如观察石榴时,可以让学生用鼻子嗅一嗅它的香味,用手摸一摸表皮的粗糙、石榴籽的圆润,还可以用嘴尝一尝石榴籽汁水的酸酸甜甜。观察掰手腕游戏时,可以让学生用耳朵听听游戏前围观者的议论,游戏选手的豪言壮语,听听游戏中观众的呐喊、欢呼。学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自然而然就有了写作的素材。

(三)让学生养成勤于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学生游玩过的一些景点,看过的某种动、植物,经历过的某些事情,当时的印象会特别深刻,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印象逐渐地变淡,细节逐渐被忘记,到最后只能大概有个印象,甚至完全忘记。这恐怕也是写母爱只想得起“雨天送伞”“半夜送医”,写助人只想得起“扶老人过马路”“公交让座”而想不起其他素材的原因。为了避免遗忘,我要求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每人准备一本“随记本”,遇到值得记的素材,立刻随手记录下来,篇幅可长可短,从几十字到几百字都行。只有平时有准备,不断往“材料银行”里存材料,需要用的时候才能随手拈来,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否则“书到用时方恨少”,材料要用时方恨记不得(或记得不清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就不愁作文没内容可写了。

丰富学生的生活是授学生以“鱼”,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和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是授学生以“渔”,双管齐下,一定能改变学生习作时“搜肠刮肚寻材料,实在不行瞎编造”的情况,代之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领悟。解决写作素材这“巧妇之米”,再辅之以一些习作方法的指导,学生就一定能写出精彩的美文。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观察方法积累
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积累
感悟传统 心存真挚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观察初探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