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
摘要: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一个探究活动、一个概念,一道习题,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學生逐渐形成健康的思想.在物理课上开出德育之花,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在课堂上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关键词:物理课堂;德育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初中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初步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很容易被塑造,学校和教师应该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利用学校这个主战场,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他们,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影响和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长期以来,教师都普遍认为德育教育那是学校校长、班主任的事,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事,跟其他学科的教师没有关系,其他学科的老师只要教知识就可以了.但俗话说的好“教之道,德为先”,教书是为了育人.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都属于教育工作者,都担负着教育学生的职责,对学生只教不育,就是一名不合格的教师.中学德育大纲也强调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要真正做到教学育人,就要挖掘和利用一切教育素材,进行德育渗透,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道德水平还能得到提高.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现象有趣,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德育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1物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要求
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之前,由于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考试迫使教师更注重记忆化、分数化的教学,全社会都“盯”着“分”,因此学校教育对“双基”尤其对知识更重视,对知识给予了超人的尊重,而对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甚少.但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背后更有价值的东西,先做人,后学习.正因为如此,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一根本性的改变,对于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新课改在德育教育方面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在不影响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德育内容隐性的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坚强意志、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以实验为基础进一步推理出来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慢慢的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及坚强的意志.为了让学生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死记硬背结果,现在很多重要的物理规律、方法、定律在初中物理教材都是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呈现出来的.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它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通过自己的亲手实验,找到真相、发现真理.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展示一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用力推箱子箱子运动,撤去推力,木箱静止,用力踢出去的足球最终会静止……引起学生的思考:运动是不是需要力来维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互相的讨论会有自己的见解.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设计斜面小球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结论,由此发现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教师适时指出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教学,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质疑、思考、动手获取了知识,对他们而言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中阶段有很多实验都需要使用仪器测量获得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像密度概念的建立、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欧姆定律、测量电阻等等.做这类实验时由于实验器材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有可能测量的数据不准确,影响到结论的得出,此时教师一定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向学生指出不能为了得到结论就伪造数据,要尊重事实,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科学探究: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后,教师可以抓住时机介绍学生课上45min发现的欧姆定律,欧姆先生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3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也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我国古代在物理方面的成就.例如在学习《动与静》时,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闭窗而座,舟行而人不觉”,这说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俐略大约早了1 400多年;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信息窗中对天坛回音壁的介绍,向学生指出这是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学习《光的传播》时可以介绍小孔成像现象早在公元前4世纪成书的《墨经》中就有记载.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介绍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巧妙应用像捣米的舂、汲水的桔槔等;又比如在学习磁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磁偏角的发现.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而且还能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4介绍物理学家事迹,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物理学的发展就是一部物理学家探索索自然、追求真理、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历史.在初中的物理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物理学史上有名的物理学家:牛顿、焦耳、安培、奥斯特、法拉第、瓦特、伏特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以及和他们有关的一些小故事:美国的富兰克林为了了解电做了风筝试验而被雷电击晕;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经历30余年实验研究、400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安培“移动的黑板;被苹果砸中的牛顿……通过这些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无不经历了巨大的艰辛和磨难,让学生懂得物理学的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与物理学家的忘我付出的精神密切相关,能够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虽不像政治课那样全面系统,但是只要教师能吃透教材,善于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一个探究活动、一个概念,一道习题,都能启发学生情感,让健康的思想点点滴滴地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在物理课上开出德育之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此下去,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也必将会塑造出学生美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 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