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7-05-04 20:14殷建平
成才之路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研究

摘 要:文章在阐述高层次创新人才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工作要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的建议,进而指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教师提出的若干新要求。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创新精神;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01-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人才资源是核心,推进科技强军战略,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关键。当前,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已经成为教学科研工作的主力军。一流成果的取得靠的是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件大事,更是推进科技强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

关于创新人才的理解,由于各国的教育制度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甚至是各学校的办学理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英国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牛津大学要求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美国大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以及最高的善,从而培养出“完人”。哈佛大学以追求真理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上以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的人,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而麻省理工学院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所謂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精神,主要表现为:首创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开展创新训练的实质就是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引导。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也就是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它涉及一个人的多种能力,如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创新能力具有普遍性和可开发性。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其存在的形式表现为创新潜能。可开发性是指人的创新能力可以被激发和提升,将创新潜能转化为显能,转化后,人的创新能力就有强弱之分。激发、教育、训练可以使人的创新能力由弱变强,迅速提升。

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

1. 课程教学要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

要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首位,使学生养成对问题和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要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合适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设法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课程的改革。应该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无论是创造技法、智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还是科学研究方法论,都会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思想也要体现到考试的设计中。

2. 科学研究要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

科学研究组织得好不但可以取得创新成果,而且可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科学研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课题。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勤于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显示出思维的创造性。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锻炼他们把握事物本质、自行探索问题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设疑、质疑、解疑、评价的循环往复中不断积累创新研究的经验。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实现超越,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对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逆向思维,要敢于提出问题,要有怀疑意识。在能力培养上,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对于学生是重要的,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可以在发现的过程中领悟很多东西,可以逐渐积累创新的经验。

新颖是创新的必备要素,但并不意味着每次创新都是一种开天辟地式的革命。仅仅把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可能就会完成一次伟大的创新。创新的实用价值更应着重考虑,任何创新都要考虑在现有条件下的实施问题。好的创新者应该是一个既有新颖想法,又理解用户需求,并能通过实践将创意变成现实的人。第一种品质像科学家,第二种像市场人员,第三种则像工程师。人们越是积极地从事创新实践,就越能积累创新经验,提高创新能力,增长创新才干。创新是通过创新者的活动来实现的,任何创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因此,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创新的基本要求。而不断参与各种创新研究并取得好的创新成果的人,必将逐步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

3. 教书育人要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

教书育人工作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教师应该设法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学生一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主动求知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学生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创新的灵感必须从生活中来,创新往往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不行,没有科学的抽象与概括也不行。因此,教师要引导创新人才热爱生活,关注生活。

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压抑个性就是抑制创新欲望,埋没创新人才。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能力趋向,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以发展特长、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会选择发展自己的优势,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来判断、分析事物,形成辩证的思维方法。教师应当解放学生,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如果想让学生表现出某个方面的好品格,就应在某个方面赞扬他,将他的优点放大、升华,让他的缺点在优点的发扬中克服掉,让他充满自尊地健康成长。

教师要改变过去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做法和忽视做人教育的状况,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这些都能成为创新的动力源。要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寬广的胸怀对待困难与挫折,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要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使他们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再创新。

4.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要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教师自身就必须也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体。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等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因此,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为了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学校应注重发展每位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受益,在创新活动中提高,在创新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教师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这些都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只有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教学互动、情感沟通、思想交流,教师才有可能将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丰富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说,教师的作用不仅在课堂,还在于课堂之外对学生的耳闻目染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树立合作、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要求。首先,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体验教学活动,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如果教师理解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的意义,就能够更好地修正其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合作关系。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感受,使教学成为对话、交流和知识创新的活动,这样,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索与交流的平等关系。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考虑: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位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兴趣对未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次,必须考虑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再次,必须考虑如何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与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不断激发创新的潜能。最后,必须考虑如何实现教学科研的深层结合。要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使理论教学和科研实践都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

三、结束语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因此,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各项工作中,并且对教师提出了若干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殷建平.关于教书育人的体会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02).

[2]殷建平,等.深化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01).

[3]卢锡城,王志英,殷建平,等.关于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1999(02).

[4]殷建平.论研究生培养,挑战探索实践[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5]殷建平.计算机教学与科研访美考察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1997(02).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