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涛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的课程,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极富现代教育特征。在实施过程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实施的载体、效应、策略以及资源方面的差异,以致出现了误区,具体体现为“四重四轻”:重实践轻文本、重预设轻生成、重课内轻课外、重现存轻开发。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活动载体;活动效应;活动策略;活动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31-0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课程改革发展的产物。综合实践活动课应突出“活动”两字,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真正实现“做中学”,从而积淀学生素养,提高学生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方式多样、内容广泛,但由于地域、校际及学生个体差异,加之该课程缺乏相应的指导纲要,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出现了许多误区。要使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取得效果,就必须走出误区,带领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才能达到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
一、实践与文本并重
当下,开展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最普通的方式。课上,学生实实在在地“做”,情趣高涨、参与度高,场面热火朝天,师生忙得不亦乐乎;课后,笔者询问学生的感受,大多是“好玩”“过瘾”。至于活动的意义和收获,多数学生却回答不上来,可见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这就是重实践、轻文本现象。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文本的参与。
首先,文本阅读是一种理论学习。文本是导引,也是方向,教师要注意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文本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并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及相关手段,完成活动的具体任务,并达成预期活动目标。
其次,文本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在活动课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对教材进行改造,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信息和生活信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进行实践活动。如湖北省荆州市江陵縣马家寨乡小学开展的“长江的寻访”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安排了参观、访问、绘图等,将地理、语文、社会、环保等知识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保护“母亲河”的综合采访中,学生积极参与,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人们对破坏长江母亲河环境等不良行为的愤怒,并要求保护和请愿。这样言行一致,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心智和语言素质,而且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再次,文本要能调动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选择的活动或问题要让学生感兴趣,这是首位,但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以及为什么感兴趣。对比,可在每学期开学时就印发调查表,让学生选填自己喜欢的、想研究的问题,如三年级有《小学生玩具情况调查与分析》、四年级有《小学生课外书籍情况调查》、五年级有《小学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调查》、六年级有《本班学生视力状况调查与分析》等课题,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且主题简单,学生易活动、易实践,做起来积极性高,活动效果也很显著。
二、预设、生成并重
生成不是无中生有,生成也不是反映,而是一种建构。“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首先,生成需要预设。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课堂按课前预设进行,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担忧学生一发不可收拾,使课堂呈“无序”状态,影响活动进程。其实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课堂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活动课中只有多些生成,课堂才有生机,学生才能畅所欲言,自主独立。
其次,预设不等于生成。对于成果的检查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尤其对于活动最终的成果评价要求要低一点。鉴于小学生受年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等限制的情况,教师对每一次活动最后取得的成果可以不做严格要求,而强调参与、体验、动脑、动手、动笔。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只有长期坚持下来,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的思维、个性品质、意志力也得到有效培养。
三、课内、课外并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大部分课程都应在室外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感受大自然,使课堂有活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血吸虫的危害,教师就可组织找钉螺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室内、书上找与到田沟、渠边找进行对比,这样,效果就显而易见了。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课程内容越贴近生活和学生,开展的效果就越好。
再如,有关自然环境,如黄豆发芽试验、养金鱼、气象天天记录后的思考等;有关科技小制作,如利用家中的废旧玩具制作小汽车、小飞机等,可以进行一些实验,如盐或糖的溶解实验、磁铁实验等;有关文化知识梳理,如收集科学家的故事,收集民间谚语、诗歌朗诵、每天讲故事给同学听,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中观察,在实验中探究,以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者还应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形式及效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等方式,以启发、引领学生及时交流并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从而促使活动得以更好地完成。
总之,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都可根据“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策略展开,这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加深了认识,且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他们还将会在活动中求得知识,在活动中明事理,在活动中学会做人。
四、现存与新开发教材并重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经验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不能仅仅依托现有的教材,而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地域特点、现实环境开发活动主题。活动要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活动性和小学生的主体性等特点。比如,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就应充分体现农村独有的特色,从本地特色、学生生活来开展主题。这样活动起来,学生才有兴趣,活动才有效果。例如,
“垃圾的分类调查”“寻找长江污染源”等主题,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自己身边的日常事物,从而为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如,开展“快乐阅读,健康成长”主题活动时,教师就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或诵读古诗词,或交流名著赏读,或推荐经典的名句、心得,或摘抄成语、名言、佳句等做读书笔记,或阶段性地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等,都有效调动了阅读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沉闷的教改带来了活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开放、自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新知识,锻炼了能力,使其个性得到了张扬,整体素质获得了提高。只要老师们潜心钻研,大胆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就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