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7-05-03 12:49朱丽娜
现代交际 2017年3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强化

朱丽娜

摘要: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语言学习理论是其中重要且不可被分割的重要的理论组成成分。汉语“教学”一词,非常精确地反映了“教”与“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同时反映出了“学”在整个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所涉及的不仅是语言教学问题,它还与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它对很多种学科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已成为这些学科共同关注、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本篇论文就第二语言學习理论着手,重点探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及在现代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得到哪些理论上的支持,进而指导实践性的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缺陷和不足,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方面应如何规避这些缺陷。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 刺激 强化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39-02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一)学习

学习是人在一生中最重要的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活动。它不仅贯穿了人的生命始终,同时也在不断地通过学习塑造着人的个性和拓展着人的知识面。在心理学中,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人能够不断学习且不断地将其内化而形成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的较高等的技能,其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而学习理论则是通过各种行为提炼的,上升到心理学层面的理论性的总结,是探讨语言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在心理学定义中,主要的关于学习理论的分支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以及根据主要的这两个分支衍生出的尚未得到具体验证但已影响巨大的各种假说。这里我们具体来谈一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以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发展到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为代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人和动物因为受到了环境的刺激而被动形成的行为的改变。通过桑代克的饿猫迷箱实验以及斯金纳的斯金纳箱,都论证了一个道理,即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这种某种刺激的来源甚广,可能是言语的刺激,客观环境的刺激,人内部的刺激。例如一个人在很饿的时候会刺激其说出“我很饿”“Im hungry”,并且刺激其产生去寻找食物的行为。而对于学习也是一样的。在学习中,人的言语行为可以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外在的强化源。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言语行为不断受到外在的刺激而得到强化,学习者可以逐渐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即学会使用与其语言社区或者目的语社区相适应的语言形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不能形成语言习惯就不能学习语言。Gregg(1984)等人的研究证明学习的知识通过练习能够被自动地通达,因此可以转化为习得知识。总的来说,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认为可以根据提供的刺激来预测或者控制学习者的反应,对学习者的反应作出及时的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这样可以有利于学习者获得学习行为。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的交流的不断深入,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已经几乎成为每一个人面对竞争极大的社会的生存工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全球有目共睹,且自国家创办孔子学院以来,全球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更是不断飞增。但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作为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建立相对比较晚,历史也比较短。真正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并能指导实践的理论仍处于比较贫乏的状态。因为西方社会关于语言学理论研究的起始年份较早,理论知识比较先进,对外汉语教学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其特定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了很多理论知识,也大量吸收了来自西方的学习理论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活动。这里我们来重点说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因出现的年代较早,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后期随着人们对学习理论的理解深入,其因片面性和机械性等也备受抨击,但其在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下面我们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来具体说一下它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什么指导作用。

(一)教学目标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刺激-反应联结,认为通过这种动作的联结可以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或者技能。学习的知识就是这种行为习惯或者技能的有组织的联结,通过给予学生能为要学习的知识刺激作出反应的机会,在学生作出反应之后,得到反馈。即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设立的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所给予学生的刺激也就越明显,就越有利于学生对这种学习刺激作出反应,形成学习习惯或者技能。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学者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重划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不可过大或者过小,不仅要宏观地就整个学期做整体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具体地就单月、单个星期甚至每一课时作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记住多少材料或者能够学会哪种技能。

(二)教学主体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毋庸置疑最重要的主体就是教师以及学生。行为主义学习者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掌控者和训练者。而学习者在教师所创设的知识环境下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吸收知识的能力主要是由于是否在课堂上能否对于老师给予的刺激作出反应及反复练习,以及能否得到及时的反馈。所以学习者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般所处的地位是被领导的,被塑造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也应由教师来控制知识的输入量。为了要学生作出教师所期待的行为反应,那么教师应对学习环境的布置、课程材料的设定和学生行为的管理方面,在课前就作出相应的系统的安排,以求教学进行顺利。

(三)教学过程

简单来说,行为主义者比较强调知识的准备以及教学者对于教学情境的精密的控制。即学生在准备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前,除了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在学习前就已经由教学者制订了一定的清晰的教学计划,学习者所做的就是在课堂上接受刺激并且强化练习。教学活动一般遵循的步骤是由易到难,由个别到综合,由具体的实例到抽象的總结,通过不断强化练习,再对刺激作出反应及得到即时的反馈。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活动中,汉语教师一般会在课前进行周密的课前备课,将知识分解为小片段,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解。当学生对于知识刺激进行积极的反应时,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这种反应作出即时的反馈。例如,当学生回答的答案是正确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给予肯定和称赞,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也可以就此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进一步解题。当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称赞或引导改正错误的反馈时,学生可以据此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不断取得进步。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和不足

自20世纪初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被创建以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即使在现阶段的语言教学或者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依然或多或少地使用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导的教学方法,其中强化作用对于对外汉语学习者的学习作用最为明显。但是因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出现的时代较早,虽然在当时已经是开创性的理论研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关于语言学习的认识的加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实践的进行和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提升。它主要的缺陷和不足是将学习看作一种盲目的行为。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学习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机械地不断进行练习就可达到目的的行为,它将动物的学习规律直接类推到了人的学习上,认为两者进行的动作本质上是相同的,忽略了人的意识性、主观性和能动性。在我国数千年的教育系统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实一直占据着课堂教学的理论主流。当学生对问题感到困惑时,教师一般会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非鼓励其自己寻找答案,这也造成了很多中国学生缺少创造性,缺乏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循规蹈矩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我国教育与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

而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只进行填鸭式教学是万万不能的,因为说到底,在现代的学习理论方面,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的一部分。且在现代的对外汉语课堂上,学生水平不尽相同,对于教师的知识输出的力度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对于被认定很容易影响的任务可以采用增加时间压力的方式来增加难度,对于超出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任务,则应该给予更充裕的时间以便学习者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只有教师课前准备充足,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后积极操练和测验,才能基本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当然并不是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对外汉语课堂没有积极作用。对外汉语教学因为其学生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也应作出适当的调整,但它同时也吸取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精华,例如在综合课之后的复练课就是根据综合课精讲的课程不断进行操练,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识,达到可以进行实际情境交流的目的。或者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某一重点知识重复讲解并且举大量的例子使学生加深印象,也是掺杂着强化作用和机械性练习的。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因为其所教授的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特殊性,导致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不可盲目地追求某一种定性的教学方法或者理论来指导教学。我国在数十年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中,各种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都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也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因为其与中国的教育方式较吻合,所以在对外汉语教育发展的开端使用过较多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教学。过分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了语言的内容与意义,强调语言的结构框架的学习,认为只要掌握了语言的结构框架,也就掌握了语言。老师课堂传授的重点在于对语言形式,即语言的框架知识传授,而并非意义和内容的传授。由于读和听是学生作出反应所依靠的刺激源,不太可能有很多机会提供给学生练习,所以老师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技能,即说与写的能力,而不太注重学生的接受技能,即读与听的培养。这与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目的中的“交际技能”这一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

参考文献:

[1]Gregg.K.Krashen's monitor and Occam' razor[J].Applied Linguistics,1984(5):79-100.

[2]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22.

[3]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46.

[4]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75.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强化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工程项目预算控制的完善及相关问题阐述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