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来全得费工夫

2017-05-02 10:33刘向东
文学港 2017年4期
关键词:区长散文文字

刘向东

一个个小人物通过散漫的秩序,还原成有血有肉的时代;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底片,组成了横亘数十年的百姓生态图。尧山壁从一个长者的视角,俯瞰历史纵深,从人到物,从逸闻到事件,庞大而细碎的截面结构了复杂的迷宫,对历史的回望和反思,尽显洞见,又见修养。晨昏之间,窥视时空;轻语之下,实为凝重。有鉴于此,特授予尧山壁《一个人的百姓史》储吉旺文学奖。

这个颁奖词写得真好,准!

有了这样的颁奖词,再说别的有些多余。但因得知我追随山壁先生近四十年,又在一起工作二十年,《文学港》的编者让我为先生的《一个人的百姓史》再写点什么,我没有推辞,也没有推辞的理由。

那就从“一个长者的视角”说起吧。山壁先生是我的父辈,马上就八十岁了。当他得知自己在《文学港》得了头奖,头一个感觉竟然是不好意思,他说不是奔着得奖去的,这辈子老是给别人颁奖,老了老了没想到自己凑了个热闹。他没想到自己宝刀不老,也没想到评奖并不都像传说中的那样。

先生自幼热爱文学,一辈子孜孜以求。先是以诗著名,尤以比喻特别生动为人称道;也写过剧本,他熟悉一千多个剧目,会唱,尤善旦角,有一次将军诗人朱增泉听了说:“好一个第五名旦!”因此他写起剧本来也是得心应手,善于人物形象塑造和唱词把握;上世纪80年代中期偶尔写散文,没想到这一“偶尔”便让人刮目,篇篇令人叫好。他的《理发的悲喜剧》《母亲的河》等,独树一帜,一时洛阳纸贵,为各种散文选本必选之佳构,还被选入高中课本和大中专课本。这次获得储吉旺文学奖的这组,就更是老到家的上等文字。而就是这样一位文学长者,对当下的不少文学青年和读者来说却是陌生的,其中的原因,不说也罢。

《一个人的百姓史》刊发在《文学港》杂志2016年第一期,离当下时间不算太短了,我找出自己珍存的杂志,重温一遍,感觉还是那么地道,真可谓炉火纯青。本来,我是想通过重温摘些文字引用,以便说出我的感觉,阐述我的观点,却发现这些文字浑然一体,根本不能拆开,强拆它们就成了钉子户了,就不是了。想来想去,不得不趁便来精彩回放一下。看——

魏家庄的魏三,原来给财主看家护院。1943年带一杆枪投了区小队,立了一功,当上了副班长。当时抗日武装枪支紧缺,一个区小队仅有两杆水连珠,三杆汉阳造,四把独一响,几十颗手榴弹。1945年围攻邢台,区小队打东门,夜里一个保安队员坠城开小差,被魏三撞上,抓住送到团部,又立了一功,提升为副队长。土改运动后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三区区长。

这魏三我常见,他从小受穷,免不了有些偷鸡摸狗的毛病。如今一步登天,怕乡亲们看不起,自己先端起来。因为天生个子小,不到五尺高,便走路梗着脖子,站着打能能(踮脚),人前常为自己打圆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咱个子不高,高个子给咱说话,都得低头哈腰哩。”魏三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姓都认不得,只认得一个三字。一天他喝多了,路过戏院门口,看海报上剧目,《取西川》《反徐州》,大发其火:“谁这么大胆,把我魏三罚站了,还连开了三枪!”戏班班主出来解释了半天,他才说误会了,梗着脖子要走。班主多了一句话:“区长走好,祝你好运,祝你幸福。”魏三猛地扭过头来,吼道:“什么!闹了半天你还不知道本区长姓什么,告诉你,老子不姓福,姓魏,魏区长的魏。”

魏区长不识字,还忌讳别人说短,总说自己眼不沾,脑子灵,听文件过耳不忘。有一次副区长去县里开会,带回来文件,号召农村多种早熟作物,他听话音是种枣树。第二天副区长不在,他召集各村村长开会,说上级了解情况,魏家庄是沙滩,就适合种枣树,命令各村毁了一部分谷苗,种上枣树秧。为此他挨了县长一顿狠批,说再不学文化这区长就别当了。魏三真的认识到学文化的重要,痛哭流涕地做了检查。

魏三学文化从一个“免”字开始,为种枣树的事,县里通报批评并说认识深刻,免于处分。魏区长拿着简报,正过来调过去地看,把这个免字死死记在心里,不认识谁也得认得它。一次开大会,他磕磕巴巴地念文件:“上级号召,大力养牛,养羊,養免……”旁边人用胳膊捅他:“是养兔。”他不好意思,但还是硬撑着说:“养免。中国大了,北方念兔,南方念免。”元旦前,县里要开拥军优属会,民政局来了个条子,派三区交鸡三只,兔两只,毋忘。他念道:“交鸡三只,免两只,还剩一只,母的。”

以上是《魏区长》一文的前半部分。

事体情理,近在眼前。

《一个人的百姓史》共十六篇,篇篇都是这等文字。

这像是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的文字吗?不像,但它是。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活透了的文学老人,才可能有这等文字。达此境界,的确需要一生的洞见和修养。

我在前边说过,山壁先生年轻时以诗著名,在这儿我想说,先生本色是诗人,他的散文,竟然让我首先想到了“诗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闻一多先生曾分析说,志,是记忆,是记录,也是怀抱。这么说,“志之所之也”,所强调的是诉说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说,“诗言志”强调的是写作的过程与方法,这才是言志的秘密。山壁先生的散文,让我再次见证了读诗与写诗的重要性。当代读者一般把诗歌理解为抒情诗,但实际上“诗歌”一词的所指要宽泛得多,在希腊语中,诗,就是创造。且不说史诗、诗剧以及由此演化而来的小说、散文也是诗,单说“抒情诗”,就无法涵盖今日容纳了思辨、悖论的诗歌写作。“诗歌”一词固定不变,而在此命名之下的文字却在悄悄改变,这就如衣裳之名古已有之,但我们今日的装扮却异乎古人。先生的文字还让我想到,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方式或许就是阅读诗歌和诗歌写作训练。诗歌作为人类语言的最高形式,它并不仅仅是传导人类体验之最简洁、最浓缩的方式,它还可以为任何一种语言操作——尤其是纸上的语言操作——提供可能获得的最高标准。拿散文来说,其中的好风格,看来是诗歌语汇之精确、速度和密度的人质。诗歌是充满想象的,是通向任何一个可想象之物的捷径,对于散文而言,诗歌则是一个伟大的训导者,它教授给散文的不仅是每个词的价值,而且还有人类多变的精神类型、在不言自明之处的本领、对细节的强调和突降法的技巧。尤其是,诗歌促进了散文对形而上的渴望,正是这种形而上将一部艺术作品与单纯的美文或故事区分开来。

针对山壁先生的散文,吾兄闻章有过精道的评论:“这些散文与他的诗一样,都很本然。特别是散文,当初写的都是个人亲情,源于肺腑,达于心窍,属于至真至纯之作,感人是定然的。后来,他的散文多起来,题材也越来越宽泛,主题也越来越深广,但路子仍是原来的路子,以真挚为核心,少有敷衍,鲜有雕饰。这也是一种必然,因为他的选材,是以自己的生命流程为经,以身历耳闻为纬,都是真情实景,本然再现即可,用不着写,他只是靠文字来流露。因此可以说,这些东西是他生命之树上的枝桠,是他的生命本身,本真本色本有,自在自足自然,任何的雕饰都属多余。”我同意闻章兄的看法,也还有些话说。窃以为,因为先生本色是诗人,写起散文来,也深深懂得诗的“用具体超越具体”的运思方式:具体——抽象——新的具体。诗文源于個体生命的经验,经验具有大量的感性成分,因而它是具体的。但是,再好的经验也不会自动等同于诗文,或者说,经验的表现还不是诗文的表现。给我的感觉是,一旦进入写作,山壁先生急忙醒来,审视其经验,将经验置于理智和形式的光照之下。看似随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他在“用具体超越具体”的过程中,经过抽象,而不到达抽象,保留了“具体”经验的鲜润感和直接性,他对“具体”的超越,是出而不离,从不指向空洞的玄思,也不单维线性通向“升华”,它达到的是既具有本真经验甚至是“现场感”“目击感”,又有精神命名势能和生命意味的文字的具体,有质地的具体。它的“世俗生活描写力”和“历史生存命名力”是同时到位、合作完成的,具有细节的质感,又不琐碎、膨胀或臃塞,它葆有内在历史维度,深刻切入到百姓的存在和最基本的历史语境中去了。

前两天山壁先生到我办公室小坐,我俩谈到人们对近来的文学不满足。先生说,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成功的形象塑造,让人记不住;二是结构不讲究,语言也乏味,让人看不下去,如孙犁所说:“贫嘴烂舌,胡乱写之。”这让我直接就和《一个人的百姓史》联系起来。它的形象不用说了,每一个人物都是活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不尽当时之态,无不得当时之宜;先生还有着自己的结构方式,事跟着人走,人跟着历史走,历史跟着先生走,先生跟着谁走呢?跟着自己走。他不随意揣摩,没有想当然,更不臆想妄猜,都是顺着历史走向,追着生存状态,人和事里所包含着的生机,天然本质,如一出出经典戏剧,经得住时间的推敲;先生的语言,就更老到。往粗了说是春秋笔法,往细处看是赵树理和孙犁的有机结合,既有赵树理的生动、幽默,又有孙犁的纯净、朴素。

因此就有了《一个人的百姓史》,总共有三百多篇。

因此这样的散文,就看似轻灵,实为凝重,或许还要加上:看似民间,实为信史;看似大俗,实为大雅;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得来全得费工夫。

猜你喜欢
区长散文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热爱与坚持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梦中的文字
区长“不开心”
最后的拆迁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