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人才培养 共话继续教育

2017-04-29 00:44王立群
山东画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才

11月5日,时值邹韬奋先生诞辰122周年纪念日,由韬奋基金会主办,山东出版集团承办,以“出版人才专业培养与继续教育”为主题的第六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全国业界、学界百余位代表聚首济南,围绕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如何进行出版人才专业培养、出版单位如何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等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孙杏林,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华先后致辞。第六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颁奖典礼同期举办。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孙杏林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我们深深地感到,做大做强出版业,必须集聚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人才,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领军人物、高端人才。这次论坛,围绕出版人才专业培养和继续教育,谋划新形势下加强新闻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必将对今后出版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华,向与会代表简要介绍了山东出版的悠久历史和当下可喜的发展态势。他表示,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的新形势下,我们在泉城济南举办第六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对于承办单位山东出版集团来说,是一件盛大的喜事。

张志华表示:“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中国今后5年乃至更长历史时期谋篇定向、落子布局,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山东出版集团广大干部职工正在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扛起政治责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今后,我们将按照集团‘十三五时期的‘一三五发展战略,一心一意抓发展、抓改革、抓创新。山东出版集团将坚决落实‘双效统一,推进创新增效,坚持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培育企业发展新动力,实现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有机结合。”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张志华表示,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对中国出版业的合作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山东出版集团也将从中受益,实现新的发展。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隆重的第六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获奖征文颁奖典礼。本次论坛共收到征文200余篇,共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48名。山东出版集团提交的12篇论文中,共获得一等奖1名、三等奖2名、优秀奖3名。获奖征文内容涉及高等院校出版硕士培养、信息时代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学习型编辑的塑造等多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对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设性的方案和对策,极具现实意义。山东出版集团等5家出版单位荣获大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開幕式及颁奖典礼之后,以“出版人才专业培养与继续教育”为主题的主论坛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副司长李宏葵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勇担新时代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使命”为主题,道出了新时代赋予出版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同时也对人才培养的标准问题提出了三点意见。他指出,做好新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全系统、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要突出政治标准,着力培育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出版人才;要把握能力标准,着力培养会使“十八般兵器”的出版人才;要坚持道德标准,着力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出版人才。“人才培养历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历来是强基固本、决胜发展的关键。”李宏葵说道。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迟云、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吴培华、百道网董事长程三国等也分别作主题演讲。

5日下午,“出版单位继续教育培训探讨”“高等院校出版人才专业培养探讨”两个分论坛同步举行,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王传臣、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张炜、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培训中心教培处处长王波等多位业界代表及部分论文获奖代表就出版单位在职编辑的继续教育问题进行探讨。而北京印刷学院院长助理张养志教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任文京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晓光教授以及来自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学界代表则就高等院校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经验交流,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

共话出版人才培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副司长

李宏葵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勇担新时代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历史使命》

对人才培养的标准,一要突出政治标准,着力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出版人才。这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二要把握能力标准,着力培养会使“十八般兵器”的出版人才。这是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期,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三要坚持道德标准,着力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出版人才。这是培养新闻出版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造就思想大师和文化大师的必然要求。

要着力加强出版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出版从业人员继承优良传统、牢记出版使命,努力成为坚持职业操守、追求高尚境界的出版人,努力成为像邹韬奋同志那样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出版大家。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聂震宁

《快速发展的出版业亟需人才队伍整体快速跟上》

行业快速发展的状态可以看出来我们的人才需求。我从几个关键词来看行业的状态:一是主业继续、持续挺拔;二是数字出版快速增长;三是走出去步伐加快;四是出版业跨界融合。

人才培养要跟上快速发展的出版业,而走出去则需要更多的外向型人才。要整体强化出版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所有出版人都要强化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属性。要整体强化出版从业人员内容为王、专业至上的出版经营观教育。要整体强化对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继续教育中一定要坚持“有经有权”、要整体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整体强化“出版+理念”的教育,而不是盲目“互联网+”。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

李 岩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和认识》

在国家化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与国家专门人才培养部门对接,主要是外国专家局,我们和他们有比较好的业务联系,很多重要的涉外培训取得了他们的支持,列入他们的规划,并从集团层面,资助参加海外的培训、攻读学位。集团专门有重要的资金来支持骨干编辑攻读硕士学位。集团内部建立人才库与奖励的激励机制,并与推进本土化合作紧密结合。我们利用一些书展和组委会,与他们保持多方面的联系,也和相关的大学建立了比较密切的中外合作项目。出访业务研讨和交流活动,都是重要的学习机会,重要的书展我们都安排业务人员出访,而且业务人员出访的年度人数不受限制,但是像其他的行政岗位或者干部的出访有严格的限制。

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吴培华

《专业化是出版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从专业化到特色,从特色到品牌,从品牌到不可替代、到话语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专业化是起步的基础。出版社要有专业化的特色规划,必须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我们招聘编辑有九个字:招得进,留得住,带得出。

专业化的编辑,就是有特定的学科背景,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有一定的造诣。编辑的专业化,也就是必须要了解编辑工作的一些规范、常识。专业化的人才离不开以后的再培训,作为一个编辑,必须要不断的去武装。特别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数字出版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是另外一方面应该看到,新技术的出现也给传统出版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

迟 云

《一个编辑的视角:如何提升出版活力》

編辑力是从事编辑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含以下六个方面:清晰定位,明确自己的价值选择,增强成就人生的内生动力;开放心态,了解社会,增强把握大势的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涵养工作悟性,增强选题策划能力;培养情商,提高组稿、约稿能力;敢做工匠,精益求精,提升编辑加工能力;博采众长,培养由杂家到专家的能力。

我们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为编辑力的提升和强化、编辑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第一,发展引领的平台。出版社要将文化理性建设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第二,编辑成长的平台。优秀的管理者要有识人的慧眼,要有用人的胸怀,要有用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的思维。第三,科学运营的形态。通过统筹资源配置、科学设岗、合理分工、发挥特长,解决由于编辑职能过于分散,以至于顾此失彼,弱化核心业务能力的问题,应当是管理层具体而认真思考的。

百道网董事长

程三国

《知识服务·新出版·新学习——三个关键词透视出版未来》

听觉启动了新一轮的知识服务市场,把昂贵的教育服务变成了便宜的教育服务,把零碎的时间用来学习系统化的知识。新的平台绕开出版社,直接对接作者。他们开始更多更严重地挤压纸书市场。

知识服务正开启新出版之路,它也为我们传统出版业带来很多的机会。内容价值实现有了新的增量方式,编辑角色的转换有了新方向。编辑除了关注书的品质,选择、编辑、把关,还得考虑用户到底怎么去吸收你的知识。产业规模也有了新的增量空间。

知识服务引领新学习革命。学习革命正在发生,从阶段学习到终身学习,从专业学习到跨界学习,从整块的时间学习到碎片化的学习,很多人都在批评碎片化学习,但碎片化学习将来是这个时代的常态。新学习使我们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系统化的东西。音频知识服务成为当下最有效的新学习,并引领新学习的革命。

(编辑/王立群)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毛遂自荐
“三高人才”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