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兴成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发展,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很重要的部分,在计算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要想做到这个目标就离不开对学生的提问.需要对问题进行有效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该怎样在计算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呢?本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进行具体探讨.
【关键词】计算教学;问题设计;策略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用到数学知识,计算知识更是贯穿数学知识的始终,在数学教学中做好计算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要想做好计算教学,就要注重计算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但在当前教学过程中,计算教学课堂中存在很多问题设计的不足,数学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些不足,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不足,做好计算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入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效率.
一、计算教学中问题设计现状
(一)问题设计意识不足
当前计算教学课堂中,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在一节课中,可以说提问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给学生设计有效的问题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在问学生问题时,往往是不加考虑,直接向学生进行提问,不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容易造成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尴尬局面,不利于教学活动的继续进行.比如,教师让学生计算“12-6=?”时,对学生问出:“最后结果等于多少?”没有根据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对学生进行启发,而是直接让学生回答,没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教师对问题的提问准备不足,提出的问题往往具有随意性的特点,没有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提出的问题不具有启发性,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二)问题设计能力欠缺
因为教师没有认识到问题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所以往往不注重对问题设计能力方面的锻炼,也就不能使问题设计能力得到提高,在这方面教师对自己的反思也不足.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教材,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挥,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教材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全面了解教材的知识,对教材里面的知识能做到灵活运用,并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去进行计算教学问题设计,比如,讲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启发,这样,学生对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会更容易理解.
(三)对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不够,没有深入贯彻新课标理念,教师往往只是关注学生整体,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样做不利于促进每名学生的发展.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氛围,设计大量的简单问题,没有注重教学质量,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没有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生的潜力空间进行准确分析,也就不能准确了解学生们的真正需要,学生就难以掌握新的知识,增加不了学习兴趣,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1].
(四)教师问题表达能力不足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问题表达,小学生还处在身心发展阶段,各方面的能力还在不断发展,自控能力比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也不强,教师在对计算教学的问题进行设计时,如果将问题设计得过难就不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将问题设计得比较简单,会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不利于学生对学习热情的提高.教师在对问题进行表述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结合对学生以往学习情况的分析,设计合适的问题进行表述,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没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对教学情境的创建,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环境的和谐氛围,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进展.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的时候,没有对一节课进行有趣的导入,从一开始就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在整节课上保持良好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学习这节课所讲授的内容,也就达不到对所学知识的熟练运用,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二、计算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
(一)增强问题设计意识
教师要提高对问题设计的重视度,积极贯彻新课标教育理念,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標贯彻到问题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如何进行相加的原理,探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教师要学会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情境,来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知识.
(二)提高问题设计能力
在计算教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需要提高.教师问题设计能力的提升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学经验有关,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有关.教师要做到对整个教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把握,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师就可以站在整个知识体系角度上进行问题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比如,教师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时,可以先对问题进行假设,提出“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比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找出这一问题的错误所在,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明确避免这个错误的发生,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中不仅强调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还强调要将“问题”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数学计算知识的整体性,还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注重新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有效连接,使学生在问题的有效设计上得到发展[2].
(四)提高教師的表达能力
在对计算教学进行问题设计时,小学数学教师往往不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对问题表述不清,不注重问题表达的条理性.教师可以注重对问题进行分层次设计,逐层深入,将问题表达清楚,也让学生明白所设计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准备好相关工具,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逐步表达,让学生能分清问题层次,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 猜猜这堆沙子的体积约是多少?② 你们打算用什么测量工具?③ 你们是怎么进行测量的?④ 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情况?⑤ 最后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合作交流、探讨问题.做完实验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逐步回答,对预估结果、测量工具、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回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数学计算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注意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教师在教学生小数加法技巧时,可以先设置整数与整数相加,再设置整数和小数相加,然后设置小数与小数相加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并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从而总结出经验,使学习到的知识得以应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要这么算?”“你认为哪种办法更好?”等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发展.
三、结语
在计算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要注意提高问题的有效性,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要理解向学生问问题的根本目的,向学生问问题也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要精心备课,全方位设计课堂问题,构建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增强师生互动,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领会知识.最大化地发挥出课堂提问的作用,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光杰.关于小学计算教学课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8):98-100.
[2]高敏.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