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不懂“熊孩子”

2017-04-28 06:41
山西教育·幼教 2017年12期
关键词:熊孩子入园情绪

从生活不能自理总是需要成人抱着,到可以自己走路,再到要上幼儿园的年龄,孩子一天天长大让我们感到欣慰,同时也让我们更加不懂该如何应对他的成长,有时甚至手足无措。那个从前你说什么做什么,你指什么拿什么的“听话”孩子,变成了“熊孩子”——你指东他往西,而且更喜欢说“不要”“不行”,他是真的不听话了吗?

请不要离开我——Don’t leave me

幼儿园里的每个早晨都会上演各种哭闹的场景,尤其是新入园的小班孩子。这些刚刚从襁褓中脱离的孩子,任凭父母如何哄劝,仍旧哭闹不止,不松手,甚至躺在地上又踢又滚。许多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就生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在家做足了功课和准备,但是当把孩子送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这种状况还是发生了。因为无论入园前做了多少充分的准备,当孩子踏进幼儿园的那一刻,他才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害怕”“陌生”和“分离”的情绪。孩子的哭闹是要告诉我们“请不要离开我”,但是对于一个讲话还不流利、词汇还不丰富的孩子,是很难表达出这样的心愿的。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明白他的感情,只是一味地呵斥他不要哭泣,严厉压制他的哭闹,往往无济于事。这时家长需要做的是在他情绪稍微平静的时候,理解孩子的情绪发泄,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不愿意让妈妈离开”,给他安全感,帮助他尝试接触新的人和环境,相信家长搞不定的“熊孩子”慢慢会有更强的适应力,情绪表达也会更加积极乐观。

请不要帮助我——Don’t help me

经常会听到家长抱怨说:“孩子自己做不了还不让别人帮,你帮他一下,他还跟你生气。”这种事情似乎在孩子2岁之后经常发生,事后往往孩子气呼呼的,家长也气不打一处来。家长出于好意想要帮助孩子解决他遇到的困难,可是多数家长在帮助孩子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先告诉孩子,而是行动先于语言,孩子感受到的恰恰是“阻止”和“剥夺”,所以他用生气来回应——“请不要帮助我”。如果事后家长仍旧对孩子发脾气耿耿于怀,不向他解释清楚缘由,孩子发脾气的情况可能会愈演愈烈。家长此时需要明白的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也在逐步萌芽和发展,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让孩子想要冲破现有的经验,在探求的过程中寻求一种“我可以”的体验,而家长的帮助却“剥夺”了他这种获取成就感的自我体验。你需要做的是耐心等待,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再出手。但是要注意的是,不是出手帮他一下子把问题解决掉,而是和孩子一起想办法,鼓励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既不会受挫,同时也帮助孩子习得一种好习惯——“遇事不着急,想办法就能解决”,给孩子增添了自信心。这样既满足了孩子自我成长的需求,也起到了教育的作用。“熊孩子”也会闪闪发光。

请不要指挥我——Don’t control me

妈妈对孩子说:“天气太冷,不要在楼道里脱衣服。”回到家妈妈给他脱衣服时,孩子跟妈妈闹脾气,就是不愿意脱衣服。家长说这个要这样,孩子非要反着来;家长说穿这件衣服,孩子非要穿另一件衣服;家长说吃饭要好好吃,孩子偏偏边吃边玩。孩子总是跟家长对着干,可能真的是很让人头疼的一件事。“熊孩子”的这些反抗行为就是在宣告——“请不要指挥我”。慢慢成长起来的孩子已然在逐渐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如同我们成人一样,没有谁愿意总是被指挥。同样,当我们以自己的想法不停地指挥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厌烦和反抗,因为我们的这些想法并不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或许他根本不想这样。所以,当孩子出现反抗行为时,可能是家长的一些做法违背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导致了他的不顺从。家长需要做的是不强迫,也不盲目顺从孩子,只需要给出建议,然后给孩子机会去犯错、去体验。他如果非要在外面脱掉衣服,就让他脱掉,感受一下“冷”,他自然会接受你的建议。用正确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给孩子亲身体验和成长的机会,也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接受他人的建议,而不是一味地任性和发脾气。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哭闹和发脾气,“熊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所谓的“熊”往往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的需求没有获得满足,情感未被理解,情绪没有得到发泄,秩序感被打破等等原因。家长如果足够用心和耐心,那么就会发现,“熊孩子”依旧很可爱。

猜你喜欢
熊孩子入园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陕西筹措15亿元缓解“入园难”
宝宝入园巧加餐
情绪认同
东阳10家电镀企业被整合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