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与措施

2017-04-27 00:03张志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3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学管理高职院校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12)

摘 要: 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己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己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科研,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目前高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

一、引言

人类从19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进步始终左右着人类生活的变迁,进入到20世纪后,进步的幅度更是不可同日而语。1970年代,人类发明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引爆了信息革命(imformation or computer revolution),开启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今,在这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中,数据(data)的取得已非难事,但如何将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information),进而成为有系统、有架构的知识,即是现代人应有的重要素养之一。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提升国家竞争?与科技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及发展目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及教学环境水平而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化管理成为衡量高职院校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肩负起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当面对的问题。只有教学管理人员提高信息素养才能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果,合理利用信息和分配资源,降低办公成本,更好地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师和学生。

二、信息素养之定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源自于素养(Literacy)一词,是人和外界能做合理沟通的状况和技能,而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条件与能力,以当今社会来说,素养指的是达到终身自我导向学习(lifelong self-directed learning)的基本能力。所以,在从前农业或工业社会,会读、会说、会写,可以跟人沟通,这样便有一般民众应有的素养,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人类从传统的文字时代渐渐进入到数字时代,而此时一般人所必须拥有的素养即是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1987年信息学家Patrieia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 1992年,Doyle在5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6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所以,「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发觉自身的信息需求,并能取得有效且可利用的信息工具,并针对所收集来的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后,用以解决自身问题的一种能力与态度。

三、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己成为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处事立世的基本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養、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信息素养在各个发展阶段具备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认识的不断推进,它所包含的意义在不断的扩大与延伸。信息管理行业对信息素养的定义渐渐趋于多样化,目前来说,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应用和信息道德,是对管理人员搜索信息、利用信息、评价信息的品质的培养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有关,通过对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库和其它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各项目标。

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现状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高职院校管理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同时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过硬的信息技能和较好的信息道德。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要求:一是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有效、正确地获取所需信息。二是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去掉无用信息和不良信息,并对有用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重组等。三是能够提炼出适合工作实际需要的新信息,从而创造性地使用各种信息。四是能够从工作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新科技、新知识。五是能够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自觉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但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来看,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与高职院校管理现代化、标准化的目标要求相比相差甚远,教学管理人员大多信息意识不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不强,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能力较弱,对计算机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维护能力欠缺,所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不够先进,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应用软件获取信息为日常工作服务的技能较低,大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能较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可以说教学管理人员整体信息素养不高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

五、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措施

1.培养敏锐的信息意识

信息时代,谁把握了信息科技,把握了现代化管理手段,谁就能在信息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教学管理人员要适应现代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强化自身的信息觉悟和信息观念,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只有教学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热情和聪明才智,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高职院校要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学习信息技术理论和先进管理方法,转变信息观念,统一教育信息化的思想,才能使教学管理人员形成信息即资源的信息价值观,具备对信息及信息活动功能和作用特别是对大学管理活动效用的认识,具备对各种信息资源价值和信息产品、服务的积极体验,进而产生与管理相适应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倾向。同时,要培养教学管理人员良好的信息意识,增强教学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捕获、分析、判断、吸收信息的自觉性。

2.构建良好信息化环境

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培养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基础,也是提高其信息素养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一是要加强校园网、有线及无线通信、办公自动化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投入,为教学管理人员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二是要加大现代信息技术所需软件的投入,为教学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提供平台。没有相应的信息软件平台,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将是一个空话。三是要建立信息设备更新制度。加快信息设备的更新速度,使教学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跟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步伐,以便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3.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浓厚的信息技术文化氛围可以激发教学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可以促进教学管理人员自觉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学习和交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在培养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营造信息技术文化氛围。一是通过举办各类信息技术学术讲座,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充实和更新信息知识,了解信息政策、信息法规、信息道德,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二是要引导教学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信息技术在校园服务体系和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面,使管理人员在充分享用各类信息资源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三是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竞赛评比活动,激发教学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加强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使他们提高信息管理意识、丰富信息科学知识、提升信息应用技能,从不愿意使用到觉得方便、好用,最后能在管理工作中自觉主动地应用信息技术。因教学管理人员在学校管理中分工不同,要求的层次和侧重点也不同,为达到好的培训效果,可采用分类、分层的培训方式进行信息技术基本培训。一是对新参加工作者,要把岗前短期信息技术培训作为适应工作的必要程序,在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应用基本技能的培训的同时,对学校管理工作中使用的各信息系统要作全面介绍,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管理工作。二是对信息技术骨干或信息骨干培养对象,要采取专业学习或脱产进修的方式进行重点培养,使之成为学校教学管理队伍信息素养建设的带头人。三是对全体教学管理人员要采用模块式的内容培训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可将培训模块分为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模块、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模块、网络操作应用模块、常用软件使用模块、资源检索与利用模块、学校各信息系统使用模块、信息技术新进展模块等。同时,要建立后续长效支持保障机制,确保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遇到問题时能够得到信息技术支持部门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5.在实践中努力创新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通过学习提高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通过计算机阅读,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计算机写作,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运用计算机管理日常事务,提高数据处理能力。要注重信息技能的操作性,努力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策略中,学以致用。同时注意实践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使信息技术能力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实际工作中,还可以根据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某些问题的思考,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系统的实验和研究,努力创新,更高层次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6.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制定科学、公正、合理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实际工作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学管理人员自觉主动地“修炼”,学会在日常工作中用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等对信息进行查找、处理、加工等,从而不断提高其信息素养。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提拔任用、待遇提高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潜能,促使他们以崭新的面貌、信息化的思维、信息化的手段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从而提高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7.重视信息道德的建设

学校是一个极其重视道德建设的地方.培养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培训。可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倡导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要让他们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合理的使用信息资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正确地引用他人学术成果,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将恪守信息道德作为一种本能上的自我要求和自我限制。

六、结语

时代在改变,科技正大刀阔斧的重新安排着我们所熟悉世界,教育自然也会受到影响,而影响学校教育最大的,即是在教育现场上的「教师」,所以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能力当然也就关乎着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也决定着教学成效的优劣与否,而这也是否与教师本身的自我效能信念有关,抑或是相辅相成,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未来的教师不可能再跟从前的教师一样,而是必须跟上时代,不断的充实精进,自我成长,提升自我效能,才能让学生乐在学习,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moe.edu.cn/.

[2]聂多均.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0(13) .188—189

[3]张立彬,杨会良.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5(5):64—69.

[4]严丽.信息素质析义[J].情报资料工作,2003(2):11—14

作者简介:张志杰(1972.04-),男,厦门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中级职称(讲师),现任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副主任,目前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教学管理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